作夢者班/做夢者班 II

本論壇自 2009 起分享南開諾布仁波切之教法,目前歸屬於象雄文化。Email: dreamworkforum@gmail.com

仁珍千寶仁波切:《文殊大圓滿基道果無別發願文》講解

《上師瑜伽》、《金剛歌》、《水晶與光道》、《日與夜的循環》、《金剛薩埵大虚空》、《覺性杜鵑》、《吽之封印中陰引導》等書籍出版及摘要翻译

Day3 PM(2)

文章SW » 2024-10-30, 22:20

能夠被上師直指竅訣的人,他們的業力善惡沒有差別;不會因為過去造作了很多惡業,或者是沒有,這兩者都沒有差別。(得到上師的口訣引導,並不取決於你過去是否累積了大量的善業或惡業。)就算是每天在屠宰的屠夫,或是持守淨戒的比丘或婆羅門(比丘尼),都沒有差別。就以我們藏地的莊嚴、尊勝密勒日巴尊者為例的話,他過去也是造作了極大的罪業,但後來也是即生成佛了。如果我們去看有些上師的傳記的話,在大圓滿、大手印,在〔中國〕禪宗裡面也好,能夠看到有些上師過去都造下了許多惡業(許多大師的行為不一定符合我們所說的正確行為),但是後來也是現證實相的。當然這樣的案例有很多,只是這邊沒有時間一一敘述了。

所以這樣的三身,在密咒乘當中是能夠即生就證得果位的。(英譯:當我們說到密咒乘,或我們稱之為虔敬乘,是因為任何密咒乘的修法都可以將你的虔敬心帶入自己生活中。)通常不論是大圓滿或大手印,在還沒有圓滿二資糧之前,成佛是不可能的,沒有這樣的案例,所以這是我們積資跟淨障的速度有迅速或緩慢〔獲得證悟〕的差別。在共通乘裡面是要歷經三大阿僧祇劫等許多劫,也只能證得了一部分;但是大圓滿的話,由於見到是本智本明顯現、本智光明顯現的緣故,所以在短時間內能夠使這些光澤滲透到我們的一切根,使它能夠令這些光澤、光明顯現,而使我們因此而解脫。(英譯:但在大圓滿傳統中,我們可以證得智慧覺性,且如果你修持光明頓超,你就可以用肉眼見到真實的佛的形相。)

(口傳)米滂仁波切對我們作了一些教授,給了一些建議。不需要在一開始就為了要領受口訣而太過急躁。我們首先要進入密續當中,在這個修道裡面,反覆地去修學。(英譯:因此首先你應該放鬆,並修習十七部密續和所有大圓滿教法所教導的修道。)而一切續的精華就是上師瑜伽(上師的口訣引導),我們應該將這個作為依止〔而修行〕,同時也要進入大圓滿本明修持之道〔,即法身道〕。這麼樣去修行的話,那麼本來大樂就會自然地顯現,或許〔不會〕等待太久(英譯:就無需等待良久便能領悟或體會大樂的意義),同時也會獲得一切大乘(金剛乘)道果(道、地)的功德(知見),也能夠了證一切菩提道的根本就是在於上師。

所以不論我們多麼地努力精進〔修持〕,如果〔最後〕不依止這個無勤道的話,我們也無計可施(也無法獲得任何善德)。能夠接觸到這個無勤原始道的人,是極為具有善妙緣分的。(英譯:能修持這些無勤法,真的很幸運!)

I.2 他處不能尋得,而應斷除分別論的戲論

接下來〔第二點〕開示:他處不能尋得(並非是要向外尋),而應斷除分別的戲論(discursive thoughts)。

4
戲論觀察妄加分別心,(思觀增補念)
尋覓修行自己徒勞因;(欲修自苦因)
緣法修習延誤入樊籠,(有相修轉縛)
願能斷除戲論痛苦根。(心內斷苦願)


(口傳)在一開始說「戲論觀察」(elaboration)〔,意指注重戲論的教法〕,如果我們以這樣的態度去對待大圓滿的話,是沒有辦法證得大圓滿〔真正實義〕的。如果我們落入了觀察或者是不正確的方式(使用錯誤的分析)的話,〔它會增加更多的分別念,〕也就會變成是徒勞。大圓滿是超越心的法,如果要證得法性的話,以我們的世俗心是沒有辦法達到的。(英譯:大圓滿的性質超越心,心不能了悟超越心之法,因此心無法了悟此實相。)

諸佛們的心意或者是法界就像虛空一樣,我們〔只是〕從鑰匙的孔(針孔)裡面去看外面的世界(虛空),因為是侷限的,如果這樣就認為是虛空的話,那也是侷限了我們的眼界了(我們就無法瞭解整個虛空的範圍)。同時如果我們認為佛陀(佛果)要從另外一個(其他)地方去尋求而獲得的話,那〔是錯的,〕也是沒有辦法尋得(達成)的。

有許多的譬喻來講述這個道理,其中有一個譬喻就是說:有一個老乞丐,他平常住的地方(床或座位)底下埋著一塊(許多)金子,但是他不知道。因為生活困苦,他到處去乞討,就為了溫飽,這也只是徒勞自己這麼辛苦而已。所以〔這個譬喻說明:〕如果不知道諸佛的本質(佛果)已具足於我們的心的話,無論怎麼樣〔向外〕尋覓,也只是徒勞而已。

就像在第三句裡面說的,「緣法修習延誤入樊籠」(dmigs shing bsgom pa phyir zhing 'ching ba'i gzeb),如果以這樣的錯誤方向反覆地去修持的話,也只是自己將自己綑綁住,永遠無法解脫。(英譯:「耽著有所緣之修,反成繫縛牢籠」,意思是:你以有所緣的方式來修持,那麼它就變得更加束縛。)就算你覺得你平常有認真地在修持,但是也會離實相越來越遠。(英譯:因此,如果你時時刻刻都在尋伺,那麼無論你是在禪修還是分析,你都會遠離實相。)

我們有這樣一個諺語說:因為你畏懼一條狗,要遠離牠,反而入了虎口(khyi la skrag nas stag gi phu la shor,因為怕狗,結果逃進虎穴)。如果我們要做有所緣的緣觀的話,就要懂得觀想的方法;如果不懂得觀想的話,那不論我們怎麼做,也只是束縛自己的因而已。〔英譯:這裡這兩個藏文詞dmigs shing bsgom pa(有所緣而修習):「緣取」(dmigs)和「修持/修習」(bsgom pa)。因此,你需要知道如何專注和如何禪修;如果你不知道,那麼專注和禪修就會成為束縛。〕(55:44)

(一校)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598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Day3 PM(3)

文章SW » 2024-10-31, 22:14

在共通乘裡面有這樣一個說法:如果我們要行法,但是沒有如法而行的話,那也只會成為墮入惡道之因;而巴楚仁波切也說:我們在觀想本尊時,眼睛跟口都張開,但是不懂得觀想的話,就只會是觀想鬼魔(demon)而已(你就真的變成了魔鬼)。如果我們不以菩提心做攝持,不以空性為修道,那麼就會是困住自己的牢籠。〔英譯:這裡的藏語用英文翻譯起來有點困難,但是「東尼達威辛巴」(按:可能是:stong nyid lta ba'I [zhing] bzhin pa)意指這是由空性見所引導的,如果你沒有空性見,那麼一切都變得無益。〕所以我們要斬斷這些束縛的話,是要從內心當中去斬斷的,因為要斬斷的是我執,我執是來自我們內心。(英譯:所以是要向內斷除所有增益和痛苦,這表示所有這些反射等等都在內在而不是在外在。)

(口傳)這邊在區別空性跟……在念頭自解或者是無念的狀態,以及無念自明,這幾個之間做區分。依照巴楚仁波切所說的,當我們在講空性的時候……,無念自明在這邊……自性光明,並不是……空性有無遮和有遮這兩者,都是我們意識去分別的。這裡米滂仁波切說:傳統上在我們自己寧瑪的傳統裡面,不論是空性或者是光明都是離於念頭的。在這邊講到說:其本來光明雖為遠離戲論的空性,但並非無遮。

〔英譯:因此,這裡我們要區分這種無分別、離戲論的空性,以及無分別的自明(self-illuminating)的空性。在米滂仁波切的《定解寶燈論》(Beacon of Certainty)裡談到空性面向的時候,我們需要說:這是一種沒有很多包裝(無遮)的空性。(「真正的空性見必須是『無遮』。」)所以這裡,這個光明空性(stong nyid 'od gsal)是智慧,它不是這兩種空性。所以無論是畢竟空(total emptiness)、還是他空(emptiness of others),都僅由概念所建立。在這裡米滂仁波切說:在我們自己寧瑪派這個傳統,我們不斷言它是畢竟空還是光明,而是遠離增益的(free from proliferation)。(按:《定解寶燈論》:「寧瑪派不墮空有邊見,不執『畢竟空』亦不執『光明實有』,唯直指離戲法界。」)所以這裡講的這個本初空性並非無遮(med dgag)。〕

I.3 開示除此自心之真如實相外,確定無有他者

(口傳)接下來〔第三個〕是在講:開示除此自心之真如實相外,確定無有他者(自然安住於心本身,便能對其有信心)。在本頌裡面說:

5
遠離言思雖無見何法,(離議所見無)
亦無未見所剩之餘法;(莫見任無餘)
自心深處堅信甚深義,(自心已決義)
願證難以詮釋之真如。(難喻心悟願)


我們說超越思想(念頭),思想(念頭)是什麼?思想(念頭)來自於我們的意(心),或者是來自於心風(心則被風攪亂),心風就會令五識作用(透過心與風,五感生起)。我們在聞思的時候,不仰賴五根的話是沒有辦法達到的;但是透過這一點的話,也是在證悟實相上面,我們就不會證得實相。(英譯:在藏文中聞和思都是在一起的:thob是聽聞、bsams是思維,此二者完全仰賴五根或六識。一旦我們依賴於此,我們就不會證得真正的實相。)

〔真諦的〕實相是沒有辦法從世間的語言,或者是語言詮釋來表達的(超越言思二者)。我們在做聞思的這些方法〔,不論是思維或詮釋〕,它(兩者都)只是方法,但是不是究竟(不是真正的證悟)。〔真正的〕實相是沒有辦法透過我們指認說:就是那個,也沒有辦法透過言語來傳遞(介紹),但是能夠透過我們的體驗當中去認識(然而我們可以透過三摩地來體悟或認識)。當我們在說「文殊智慧薩埵」的時候,因大圓滿完備於此,於此之外別無其他。〔英譯:所以剛才我們講到標題是「Jampal Yeshe Sempa('jam dpal ye shes sems dpa')」,即「文殊智慧薩埵」,大圓滿就圓滿了,或者說圓滿了這些基、道和果。所以一旦你證悟到此,就別無其他還要去證悟的了。)

所以離戲的見地即是大本智,我們需要自己能夠有這樣的確定(我們需要對「自心是遠離思慮和法身」有信心)。如果我們要解釋法性的話,也只能片面地解釋,沒有辦法周全。(深奧的法界不是能指之所指。)我們要解釋本智的時候,會從譬喻、意義的方面,或是象徵的方面來做介紹,但是真正要直指本智的話,這些都只是方法,沒有一個具象化的本智是能夠指認的。(英譯:有時我們說真正的實相是透過徵相、比喻或意義本身來證悟的,但也很難辦到,所以這裡說:「願證難以詮釋之真如!」讓我們一起祈願。)(01:15:36)

(一校)
....................................
編輯者按:因為中譯有時翻得簡略或沒翻出來,所以必須援引英譯,使得補充的括弧很多,也是沒辦法。同時謄稿者也必須花雙倍以上的時間。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598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Re: 仁珍千寶仁波切:《文殊大圓滿基道果無別發願文》講解

文章yjyhh6798 » 2024-11-01, 10:16

感恩師姐,辛苦了。
人生美好
yjyhh6798
一般會員
 
文章: 2
註冊時間: 2024-09-15, 15:44

Day3 PM(4)

文章SW » 2024-11-01, 20:05

I.3 發願遠離一切有無偏執之離詮之大平等義

(口傳)接下來〔第四個〕是:發願遠離一切有無偏執之離詮之大平等義。本頌云:

6
戲論本淨之故離有邊,(戲淨常邊除)
覺相自成之故離無邊;(覺如斷邊離)
雖說二者分別取式許,(二議如念爾)
願見無別離說平等義。(離議無二願)


(口傳)這邊指的是離有、無二邊的法身,或說本智。法身的體性是本初清淨的,離於世間有相的,所以是離於有邊。〔英譯:法界的體性離於一切概念的增益,這是為何說到本來清淨(primordial purity)。〕而本明的光澤有著光明顯現,所以是離無邊的。〔英譯:它也超越了無邊,顯示覺性力(the expression of the awareness)是任運自成的(spontaneously present)。〕我們說體性本淨,或者是說自性任運,指的是本智的空分、或者是顯分的功德,但是都是指本智,是同一件事情。(英譯:本來清淨和任運自成,此二者指的是智慧面向:一是空性,一是顯現。)

為了要斬斷一切分別念,以及〔對事物的〕執著,所以我們本淨的教授是為了斬斷這些對於有邊的執見(一切概念)。這是只講空性的空分(空的面向),但是〔本覺本身〕也並不是〔只是〕空分的〔斷見〕,所以不能執著於空。因為「本明的光明」(expression of awareness,覺性力)自顯的緣故,而這樣的本明就是任運自成的。(英譯:這也顯示任運自成意指覺性力是任運自成的。)體性〔清淨〕和自性光明(本來清淨和任運自成)是無別的緣故,所以從世俗凡夫的語言是沒有辦法詮釋的(那是超越凡夫心或分別念的)。〔這是「願見此平等性」的祈願。〕

(口傳)到目前為止,以上講的是〔建立〕基位的三身〔或三身的基〕。在大圓滿當中要講述〔或教授〕基之法身(法身偉大之基)是很重要,但是也是相當難以理解的。因為基是遠離有無、生滅〔等〕的邊,除了證悟實相的祖師的金剛語來解釋以外,相當難以詮釋(除了證得大乘菩薩或阿闍梨的禪定證悟境界外,很難給予解釋);只會在有一些譬喻裡面去宣講(它超越了例子和譬喻,但有時我們習慣透過譬喻來介紹)。就像在《法界寶藏論》裡面所說的,我們要能夠作譬喻的話,所作譬喻的那一個境本身也不夠,因為首先講的空性是離於言詮的,所以所能夠解釋的也是難以詮釋的。(英譯:在現象的基界中,我們使用這些字句——譬喻本身或能指本身——都無法指出,我們又如何能指出所指的對境。)

接著我們做迴向發願。

** *

(下半場 02:05:45)請大家繼續以純正的發心來做聞法。

II-1. 立斷之道

〔第二部分,即如何修持立斷。〕接下來是以修道實踐方式,分為四個:〔第一、〕開示本淨立斷之修道方式(頌文7~12);〔第二、〕開示秘密大光明任運(頓超,即任運自成之光明秘密本體)(頌文13~14);〔然後是〕二者之實修不可或缺之概要(總結)(開示改造之修道不成自生本智)(頌文15~18);附帶開示以行為發揮自解脫之效用(如何培育此修行)(頌文19~20)。這四個。

II-1.1 諸法體性超越伺察而發願見到本覺智慧

這裡先開示「本淨立斷之修道方式」,這個也分為六(頌文7~12)。第一個,諸法體性超越伺察而發願見到本覺智慧(發願見到超越分別的覺性智慧,那就是諸法體性)。本頌云:

7
於此猶如以指標示月,(如彼指月手)
初時雖以言思為詮釋;(初議言詞喻)
自然法性超離言思境,(法性思越然)
願見自己本住自性義。(余自自見願)


(口傳)在這邊要闡述法性的意義,就需要藉由意識,蘊、界、處等這些世俗的層面。雖然早上說過這些都是世俗的,但是同樣地我們也講,就暫時性而言,這些都是道用,都可以拿來作為方法。(英譯:為了證悟諸法真實本性的智慧,我們需要依靠世俗諦。所以之前我們談到為了長成一棵樹,我們需要提供所有這些條件,諸如濕度等等。)

就像我們要來這樣一個蘭若靜地——寧靜的地方,也需要〔知道〕怎麼樣來到此處,需要有一個人幫忙指路,所以我們需要問說噶千佛學會怎麼去。所以根據這些條件,我們逐漸地找到這個地方,然後直到我們看到了佛堂大殿,知道:「哦,我已經到達我的目的地了」,就會有所確信。所以從聞思的方面去獲得定見(信心),就像是這樣子。而我們說的「勤作」就是:當我們到了大殿的門口,想要看上師在不在裡面也需要開門。如果我們想要見到上師的話,就需要開啟大殿的門;如果只是看著門(站在門口)而不去開門的話,並不會見到上師。

如果你具神足通、具足本智的眼睛的話,那當然根本就不需要問路了,就直接到達這邊。而既然你需要到達這邊,就代表你沒有辦法通過聞而看到上師。(英譯:如果你有天眼通,你就不需要開門;但如果你沒有,你就需要開門才能進去。)開門是一個方法,而路途來到這邊也是一個方法。

所以當我們用譬喻來陳述、用詞句來陳述的時候,都是個別的方法,都是直指這一個目的地,教導如何去開啟這一扇門。(英譯:無論我們研讀書本、老師透過言詞或譬喻來教導你,所有這些都是方法,開門也是方法。)如果這扇門有電子鎖的話,那就需要有一個人告訴你密碼,無論是四個或五個數字。如果你沒有密碼的話,那你就只有轉繞大殿一圈而離開,不得其門而入。

所以我們在論典裡面所作的文字,都是尋求路途然後找到我們的目的地,然後來到門口,都是教導我們怎樣一步一步到達目的地的。(英譯:因此,我們研究這些文本就好比:「首先我們想要旅行,然後攜帶所有必需品並踏上旅程,最終到達實際地點,然後打開門」,這就是方法。)在密法當中,大圓滿或大手印都非常地尊奉上師的口訣,將上師視為根本,就像是要開啟這扇門的密碼。如果有這個密碼的話,就能夠輕易地開啟這扇門〔,這就稱為秘密口訣引導〕。(02:15:35)

(一校)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598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感謝幫忙校對者

文章SW » 2024-11-02, 01:03

謝謝 Joyce 還有 Ken Atoms 幫忙校對!目前訂正到 Day3 AM(4)。還要感謝孫師兄幫忙將英譯 AI 語音辨識成文字,幫助很大!

今天也請教王教授,更正了藏文威利轉寫 thob(聽),原先誤植為 mthong(看):

Day3 PM(3)
(英譯:當我們學藏文的時候,thobbsams,兩者都是在一起的;thob是聽聞,bsams是思維,這些完全依靠這五根或六識。一旦我們依賴於此,我們就不會認識到真正的實相。)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598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Day3 PM(5)

文章SW » 2024-11-02, 20:38

所以只要開啟了這扇門,我們之前所付出的努力、路途當中的艱困,就能夠有所結果,因為能夠見到上師。我們來到此處,過去所鋪陳的便能夠有所結果〔,也是有意義的目的。〕當我們剛剛在作〔文本〕的闡述,作了各式各樣的譬喻、或者是詞句上面的解釋,這些都是在指明(描述)上師尊勝的樣貌、上師語言的光輝、上師意的密意,但是我們還沒有見到上師〔真實的形相〕。〔所以,先要好好學習上師的特徵,〕這也是需要的;如果我們進到這個門裡面,不認識上師的話,也可能會錯認、誤認是其他人——這是開玩笑。

雖然本智它有很多的表相、示現(有時也說到多種智慧),但是本智只有一個。所以第一句說「於此猶如以指標示月」,就像是用指頭指向月亮一樣。如果有一個人他看到水中有月亮,另外一個人就跟他說:「那個月亮只是倒影,天空中的月亮才是月亮。」所以他就用指頭指向虛空中的月亮,就像是這樣子〔;上師指出的才是真正的月亮〕。

在這些方便裡面,「以指標示月」的這些,月亮本身、指月亮的人和指月亮的手指,這些都是虛幻的,沒有一個是究竟實存的。(英譯:這裡涉及到「指月」的這些方法,但想想實際的月亮本身、手指以及指出的動作,這三者都是世俗諦,究竟上並不實存。)

當我們在大殿裡面見到上師時,路途上的所需品都不再需要了。就像我們乘車來的話,車子也是停在外面,不會直接開到上師面前,所以過程當中所使用的這些器具(交通工具),在見到的那個剎那便不再需要了。在路途當中這些都是需要的,如果沒有這些東西我們可能沒有辦法到達目的地。但是到了這邊之後,它反而變成一種包袱,比如說:我車子要停在哪裡?不好停;東西也不能丟,所以不好處理。

所以當我們達到了滅諦〔,意指成佛〕,道諦的話就變成一種包袱,是不需要的(所有修道上的知識都會成為需要拋棄的負擔)。

當我們在大殿裡謁見上師時,真正與上師產生連結的是我們,並不是我們路途當中所使用的東西。上師跟弟子之間的關係是來自於雙方的。所以我們要看法性的本然狀態的話,並沒有辦法透過譬喻等等的方式來謁見,是需要自己鬆弛而自在地安住、不造作的狀態之下去觀修,才有辦法現前的、讓我們自然安住的。(英譯:所以這裡說,自然或自性狀態不是念頭的對境,所以讓我們轉向內在,從而看到自性實相,其超越了分別戲論。因此,我們只需要靜下心來體悟,自然安住的禪修將揭示心性的本然實相。)

(口傳)如果根據噶陀派的耳傳來講,〔證悟法性〕是透過直指,或者是「四正因」(四理,four reasons)而闡述(介紹):

如果能夠直指一切法的本性的話,便能夠生起一切法皆是空性的確定;若能夠對於法性的力、光澤以及遊戲等方面〔是〕無礙的,生起見解而見到的話,就能理解一切法都由空而生;如果能夠見到法的平等性,便能夠見到一切皆是一味;所以如果我們能夠善用本明的體性的話,就能夠安住於自狀上面而解脫,不需要任何的對治。

(英譯:
1. 如果你瞭解「一切法無生」之理,即能對「一切法皆空性」生起確信。
2. 藉由「動能、力用或遊舞不間斷」之理,即能獲得「各種法由空性本身生起」的定見。
3. 如果運用「一切輪涅皆平等」之理,即能對「一切法乃一味或同一本性」生起確信。
4. 如果運用「本覺體性自解脫」之理,即能超越分別念;如果你不執取現象,它就會自解脫。)

(口傳)就像我們剛剛講的,譬喻〔或例子〕到底需要與否?它是需要的,沒有譬喻的話就沒有辦法闡述。如果我們在直指見地的時候,如果沒有結合譬喻、標示跟象徵(例子、譬喻和理由,examples and analogies and reasons)的話,是很難讓我們生起信心。那這邊上師講述(教導)、學生聽聞(學習)〔,我們需要以此方式從中獲取知識〕。佛陀以許多的方便來講述這些。上師的講授,弟子依照論典的方式、詞句這樣去聽聞。一切諸佛的講授(一切佛法)都是為了要證悟實相(空性),〔所以〕佛陀在說法時(佛法,Buddhist teaching),有時透過譬喻、有時透過故事、有時候透過〔邏輯〕理論,來向大眾顯說空性。

自從我們進入佛教〔之門〕後,大家都是瞭解空性、瞭解究竟勝義的(我們都在尋求空性,因為空性就是自性實相)。我們佛教裡面的主要內涵是什麼呢?是為了要〔透過諸多方法來〕瞭解實相而能夠證悟實相。我們是能夠感受到實相,並且為了尋求實相而付出努力的(也試著透過修行來證悟實相)。(02:35:51)

(一校)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598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Day3 PM(6)

文章SW » 2024-11-03, 21:39

所以我們在見地上面,在自己的乘門裡面取得一個完整的理解(對於個人乘門來說,無論你修什麼,首先要對見地取得信心),是非常重要的。自從我們進入佛門向三寶尋求皈依之後,就能夠感受到空性的道裡(專注於空性)。這裡就不講了義的三寶,所以即便是世俗諦的佛意(佛的智慧),也是具足了無念(無分別念)的本質,這是我們大家都認同而且知道的〔,是故我們才會去追尋真正的實相〕。我們向祂尋求救護或皈依之後,便進一步請求如何證得實相的法門(從那裡我們尋求究竟的皈依處,也就是佛的法身)。

當我們進入大乘佛法之後,大乘佛法的心要就是慈心、悲心(空性和慈悲),這些修道都指向實相,這也是大乘法的見地。進入了密乘道之後,則是尋求樂空無二(雙運,union)〔也就是智慧〕的本質。不論所說的是顯空〔雙運〕,或是覺空〔雙運〕,這些都指向了究竟實相,也就是究竟空性,這些就是我們所尋求的〔主要〕道。由此可見,在佛教裡面最重要的一點不外乎就是見地了,在大圓滿當中亦是如此。

如果我們的見地謬誤、錯誤了,我們的修行也會是錯誤的,我們所做的行就會是邪行、是偏頗的。如果我們的見修行三者都趨向了偏頗或者是錯誤的話,無果、沒有結果的終點是我們可見的(也就不會獲得真正的果)。聖天菩薩('phags pa lha)說,我們可以放下我們的戒律,但是不能夠放下見地(戒律可破,正見不可失)(按:意指「正見比單純持戒更重要」)。所以如果我們有清淨的戒律的話,那它僅僅能夠帶我們投生於三善道、增上生的果位;但是如果我們有正確的見地的話,便能夠證得無上的菩提佛果。

就像我們要來到這樣一個蘭若靜處,在開車過來的途中,需要遵守許多的交通規則;不遵守規則的話,可能會被禁止行駛,或者是會有很多的過失:這個就像是戒律。所以就像我們在這個路途當中需要飲食,也需要給汽車加油,如果沒有這些的話就沒有辦法到達這裡:這些就像是集資淨障(累積福德)。開車者也需要是一個認識路、有體力能夠開車的人,視力也要好,不然的話沒辦法看路:這就像是我們在修行當中需要六度波羅蜜多:比如說要具足智慧、布施或精進等等;如果我們不專心的話,也沒有辦法到達目的地,所以這就是禪定度。

所以,當我們從遙遠的地方來到這邊,我們都需要六波羅蜜多。但是這些都只是方法,這些行為、過程都不是我們的目的(這些都不是實際的因),但是是不能或缺的。我們這些過程〔,主要目的〕都是為了來這邊求法,所以我們應該要意志堅定,知道我們自己的目的是什麼。否則在中途就遇到一個我們很喜歡的對境(一家不錯的餐廳),在那邊就分心了(消磨時間),然後〔也許就〕不來這邊。雖然我們在過程當中,如果因為一些經濟狀況或怎麼樣(遇到一些障礙),沒有辦法持續我們的旅程。但是沒有關係,我們的目的依然是到達這邊,無論快或慢,總有一天會到達我們的目的地的。

而我們的目的就是見地(這裡的關鍵在於見地)。所以〔前面的引述〕說戒律可能會有一些衰損,但是見地是不可以有任何的缺損的,不可以有任何的謬誤(如果戒律稍有違犯,也不如失去見地那麼糟)(按:聖天的老師龍樹在《寶鬘論》中說:「寧可毀犯戒,不可毀正見;犯戒能懺悔,邪見墮惡趣。」) 。對於一個老師來講,他的責任就是要告訴大家:不能夠違犯戒律,這是他的職責。

如果我們有一個人他是負責敲鐘的話,時間到了他就必須要敲,這是他沒有辦法自主的。所以雖然有時候他不想要去敲鐘,但是因為他被賦予這樣的責任,所以就不得不去敲鐘。〔英譯:在藏文我們稱「ting ting」(硬著頭皮做),表示即使不想做也必須去做。〕在西藏的話,敲鐘報時這個職責,在天未亮之前就要去敲,然後大家晚上都很多的功課要做,早上起來的時候要很早敲鐘,這會形成一種擔心,因為這是需要非常準時的,這個職責需要持守非常守時。

所以就像我們剛剛講的,當一個上師在對弟子給予口訣的時候,上師跟弟子之間都必須要有清淨的三昧耶戒,兩者都要在等持禪定當中。在給予口訣的過程當中,都要反覆地提醒,要去苦口婆心地給予囑咐。(英譯:所以這裡的一個要求是,在我每次講課時,要求師徒都要安住在心性中。然後我反覆重複,即使你們可能不想聽,但我還是要一次又一次地重複。)就像父母在對小孩子不斷教誡時,小孩子都會說:「我聽到,我知道了,我瞭解了。」就像這樣子,師父也要對學生反覆地去叮嚀,直到他身心俱疲。

見地非常重要。〔舉個例子,〕就像蓮師到西藏傳法,然後在離開去羅剎國之際,他給予了最後的教誨。蓮師在離開之時,對二十五王臣給予了〔《口訣見鬘論》(Mala of View)②的〕教授,其中說:見地是非常重要的。那的地方叫紅岩(Red Rock),就在藏王出生的宮殿之前〔塘瑪廷桑(thang ma rting bzang)附近〕,那邊有一個小平地、小平壤。他對國王赤松德贊說:不應該讓見地顛倒而行持——不應該讓顛倒的見地去影響行持與修行。(英譯:「見地不可被行持壓制,行持亦不可被見地壓制。」所以二者應清晰區分。) (出自:《蓮師遺教‧金鬘》(Padma bka' thang ser treng

如果過去大家都喜歡這樣一句話,即「在法界當中沒有善惡之分」,我們喜歡這樣的作法:沒有束縛;但是如果我們真的這樣去做的話,就真的會變成邪魔(Maras)了。(英譯:如果你以這種見地去說這個世界沒有善行,然後你造了惡業,那麼這就變成是一種魔羅的行為。)

同時蓮花生大士說:如果我們讓行持先於見地的話,那我們的見地永遠都沒有盡頭的,不會有解脫之際。〔英譯:「若見地被行持壓制,則成分別見,無法從輪迴中解脫。」(《蓮師遺教》)〕倘若我們對在行持十大法行(十善法)的時候,如果執著〔說〕:這個是真實的、這個是對的(真實存在的),這樣的話也會落入偏頗(就不是正確的見)。所以藏王赤松德贊在給予指示、命令的時候,就說:「行持要如龍猛(龍樹)菩薩,見地要如蓮花生大士。」(英譯:「行持如龍樹,見地如寂護。」)就像米滂仁波切在《舊譯派教法廣傳祈請文》(《寧瑪派傳承祈請文》,Prayers to the Nyingma Lineage)當中說:「需要具有寂護論師的行持」(需要結合龍樹菩薩的見地和寂護大堪布的行為),這樣的〔修行〕命令來自藏王赤松德贊。(原文為:「中觀正見龍樹教,寂護菩薩清淨行,赤松王令雙融故,願獲無違妙道果。」)

II-1.2 發願遠離破立遮遣,任運圓滿大本住之義

接下來〔第二部分〕說:發願遠離破立遮遣(無有斷捨或增添、迎或拒),任運圓滿大本住之義。本頌云:

8
於此不見所捨之諸法,(捨取行無見)
亦無建立所修之法故;(取置行相無)
遠離破立勤作法性中,(尋離法然性)
願能趣入自然安住義。(如成義如願)


所以說在此本淨智慧之基的本體上(基的本體是本來清淨的),不會見到任何所需要清除的過患、罪惡之事;自身的本明(覺性力)是任運、本來自生的,所以就沒有任何需要再添加任何功德的。這些都是從無勤當中於基上能夠成立的(這是透過無勤的修持來達成),所以在道上不需要有任何的造作(勤作)。

如果我們趣入希、懼之中的話,那麼我們的覺相(actual awareness)就會被遮障。如果〔我們不參與改造,〕我們〔的心〕鬆弛地安住於法性(實相的本性)當中的話,心的自然本性、本智便會生起、便會顯露。

(口傳)接下來做迴向發願。(03:05:15)


...................................
註②:蓮師《口訣見鬘論》為一份總攝見與乘之差別的備忘錄,此論是寧瑪派教傳經典,由蓮花生大師親手以藏文著述、未經他人翻譯的教法之一。此為蓮師離開西藏前,於桑耶寺期間給予藏王赤松德贊及其眷屬的教導的精華,解析並分辨從外道、天人乘到佛道的聲聞乘到大圓滿之間諸乘及見地的差別。

(一校)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598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Day4 AM(1)

文章SW » 2024-11-04, 22:17

2024/10/09 12:00AM文殊大圓滿願文教授(Day4 AM)

(上半場23:00)請大家身心鬆弛地安住,向根本傳承祖師們做祈請,祈請加持。請大家觀察自己的動機、發心,以菩提心和淨觀,願一切有情都能證得佛果,以這樣的慈心、悲心來聞法(來聽聞《文殊大圓滿基道果無別發願文:覺空金剛自相》)。

當我們在聽聞正法、在做任何聞思修的時候,令我們的身口意三門鬆弛而住,是十分重要的。當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如果沒有辦法讓我們的心鬆坦而住的話,由於迫切的這種情緒,也會帶來障礙。同樣地,在我們修行當中,例如我們做課誦時,如果不能將心放鬆的話,在一開始如果能讓心放鬆、對於我們所說的法要有所認識,這樣修的話是好的;但如果是很匆促地去做直到結束,之後我們迴向的時候,都不知道在修什麼,這樣的話自然結果也不會好。

如果我們能利用思維和辨別(分析和研究),利用好的方法去觀察我們所要修的主體,這樣的話是有幫助的。否則只是很匆促的,就是眼睛瞄一眼就過去,對於內容也沒有辦法明瞭,對於詞句和內義也沒有辦法生起理解。〔這就是為什麼為了清楚地理解其意義,你應該以一種放鬆的方式來做。〕就像我們開車,開得很快的話,對於周遭的環境也會一現而過,沒有辦法映現在心裡面,只是看到一個景象而已,這是因為我們開車的速度極為快速。所以如果我們聞思修也這麼做的話,那它的成果也是轉瞬即逝的,沒有辦法停留在心中〔,這些都變得毫無意義〕。

就像巴楚仁波切所說的,我們的身體要住於其中〔,身體應該放鬆〕,心要住於身,身(心)要〔柔和且〕鬆弛。我們說要具有身體,不是只是詞句上這麼說,而是說身跟語要合一。在身也就是坐姿安住的時候〔,並不是說一旦坐在墊子或床上就不夠好〕。有七法的說法:七法說要身住於如同須彌山一般,或者是說有六解脫道等等的方式。(英譯:你的身體應該應該以七支坐法,如山一般,還有六種方法和七解脫等等可以討論。)總而言之,他講的應該就是在大圓滿的時候心要鬆弛而住。

所以有時候我們在身安住的方法裡面,也就是要持脈風、要非常地挺直,或者要非常嚴謹地持守它的坐姿。〔英譯:有時當我們需要做「紮龍」這種修法(氣修法)時,為了控制氣脈明點這些東西所以要坐直。〕在修持大圓滿的時候,我們的身體要鬆坦、鬆弛而住,同樣地我們的五根也是如此:眼睛在看的時候,不要用力地注視,而是輕鬆地安放;耳朵也是一樣,不需要太過用力地去聽聞,鬆緩暢然地就這樣住著。

在語方面,〔談到風或氣,以及〕我們的呼吸,有時候需要專注於呼吸而數息,在這邊不是這樣子;有時候我們需要持氣。這些都是需要勤作的,這個時候我們就是輕鬆地呼吸(輕柔自然地呼吸)就可以了。當我們說心安住於身,大家可能會覺得說:「有啊,我有意識啊!當然是安住於身。」但是它說的是:〔要控制我們的念頭,〕不要讓心隨著妄念而轉,而要處於不放逸、專一、不向外發散的狀態。當我們說心鬆弛,也就是說心不要太過專一於一個所緣,不需要太過刻意地用力,這時候只要安住於心的本然狀態、自狀上面鬆弛而住,就可以了。(英譯:放鬆意味著你需要集中注意力,持續專注於你的所緣,這樣你就放鬆了你的心。)

〔透過這種放鬆,你需要安住於心的本性,〕在這個心的本然狀中,猛厲地向上師〔及傳承上師〕做祈請,讓心與上師的意的體性無二融合,在這個當中去聞法。對於初機者來講,要完全沒有念頭是不可能的,也是很難做到的,所以說要念頭(一切現相)自地解脫也是十分困難的。但是只要我們能恆持清淨觀的定見,就像毗馬拉密札(無垢友)大班智達所說的,在他的著作裡面他這麼說:「顯心能夠契合上師的現相,安住於上師本智遊戲狀中。」有這樣的定見,如此就可以了。(英譯:然而,我們需要根據無垢友所說的來訓練我們的心,即我們需要將一切現相視為根本上師的顯現。)

II-1.3 僅命名一切基道果之法外,以虛空喻示實相而發願遠離勤作

接續昨天講到的地方〔,第三部分〕:僅命名一切基道果之法外,以虛空喻示實相而發願遠離勤作。(英譯:這些基道果之現象只是一種標籤,在究竟實相中,它們就像虛空一樣,超越能指所指,願我們可以無勤地保任真正的無作。)在本頌當中說:

9
假立所知本基能行道,(所知基修道)
以及所得果位之諸法;(得果法名相)
自性界如虛空分次第,(自心虛空次)
願能安住無作自成義。(無造義如願)


〔儘管我們可能會對所知的基、遵循的道和獲得的果貼上標籤,但在自然狀態下,這些就像虛空的層次。〕當我們在談論立斷的時候,特別是基位法性(基的自性實相)、或者是法性〔本身的〕體性的時候,我們都是在談離戲的層面(這個本性)。法性(法界)的體性,無有善與惡、勤作與無勤。對於修持的人來講,以現證的層面來說的話,或是在世俗方面,並不是說這些不存在(因此,當我們談到修道上的修行者時,並不是說〔這種〕證悟不存在)。(43:12)

(一校)

..................................
譯按:有時候看中譯和英譯,好像出現兩種不同內容(ex. 一個叫你不要專注,一個叫你專注),所以也不知道誰對,總之就同時並列,大家自己抉擇。
我聽一位師兄說起這位中譯者,原先在敏珠林寺,屬寧瑪,是噶千仁波切特地挖寶過來的。但英譯者也不俗啊,是位大圓滿學者堪布。

順便說明一下我的謄稿方式:
1. 整句當中出現中括弧〔〕,表示用英譯來補中譯沒講到的地方,可以連續閱讀。
2. 整句當中出現小括弧(),表示英譯有不同於中譯的用詞。
3. 整句結束,句號後面有小括弧,裡面寫「英譯:」,表示整句英譯與中譯不同,故另列。
4. 但有時小括弧不夠用,裡面又有小括弧,譬如英文拼音等,最外面的小括弧就升等為中括弧;若還不夠用的話,就升等為大括弧{}。
5. 以上謄稿,均以中譯為主,英譯為輔,沒有譯者或編輯者的個人詮釋。


.....................................
Youtube 英譯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vvNW3l_Yjk
中譯音檔下載連結: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vRPhJnZJvI3_ICn3mEullzLqGqot5Q_d/view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598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Day4 AM(2)

文章SW » 2024-11-05, 22:33

法性是離戲的(free from proliferation),這是大乘都共同承許的;在法身〔之本體〕當中沒有念頭(無分別念),這也是大乘共同承許的。但是在大圓滿當中會特別地以力而顯現,這是會特別強調的。在大圓滿的論典當中,強調要無有希懼,然後要赤裸地去看到本來自性。所以我們對於空性的力或效用還未顯現、沒有定見、意義不理解的時候,這是從法上面大致去講的話,有時候我們的見解和行持也會顛倒。(英譯:在大圓滿教法中清楚地強調了這些主題,所以它是一種非凡的教法。大圓滿教法直接表明其義,有時會讓我們對這個體系感到驚訝或享受。有時當它強調空性時,人們可能會誤解和誤認,那麼通常它就會成為某種障礙。)

當我們在修道(研究)的時候,是依次第而行;但是在直指見地時,則是以頓悟的方式(我們需要按照一定的方法去修習)。所以我們在說法時,是根據眾生的根器、每一個人的根器來顯露的。這時候所說的根器是發心的狀態如何(你的心裡有什麼樣的資糧積累),這個聽法的人的蓋障清除到什麼樣的程度(你作了怎樣的淨障),能夠到達什麼樣的成熟度。

〔當我們教授佛法時,應該根據你的根器來學習。〕就像在《〔聲〕應成續》中說,如果根器尚未達量,就是還未到達一個程度的話,這時結合見和行(當見還不能支配行為或受行為影響),就像是小孩子還沒有到達能夠騎馬的年齡,讓他騎馬,那他就會從馬上墜地而受傷。所以法要契合根器是很重要的,但是在講法性的時候並沒有根器的差別。

(口傳)所以當我們在講說要瞭解原始本基的實相,例如三身安住的方式,其中生起基現的方式、普賢王如來解脫的方式、有情迷惑的方式,以及所行進的道路等等。所行進的道路以表、義、相(喻、義、因,signs, meanings and reasons)三者來說明(或指出)。〔有了以上四種現相,然後在特定修法中,〕在立斷時修持四全放(四安住)的方式,還有頓超時生起四相的方式,這些都是方法。

剛剛講的以外,比如顯現中陰時〔生起〕四燈的方式,所得之果任運自成寶中解脫的方式,在大安慰解脫之五剎中成佛的方式等等。這些都是從詞句上面來提點(引介)的。既然是詞句的話,那就是屬於戲論的,是我們心要去作意、要去觀察或是探究(詞句很大程度是由念頭所生),所以這些都是屬於心法,也是屬於世俗法(諦)的。

當我們在講說「剛剛講的這些是世俗諦」的時候,並不是指基位的本智(三身)或道位的本智也是世俗〔諦〕,〔因為〕本智是離於戲論的,它是恆常的自性(本智的體性是勝義諦)。當我們在講基,是離於常與無常兩邊的,完全離於這樣的名相所執的。(中譯:當我們談論共同的基,或輪迴與涅槃分離時,這個基沒有任何屬性的區別;)〔但是當我們〕在道上〔思考這些本智〕的時候,〔有時就可以說是世俗諦〕。

(口傳)上述講到了在法性當中,沒有高低、遠近等等可以去分別(沒有我們說的基、道兩階段),就像我們在虛空裡面不會安立高或低(階段),會有具象化的形象去表示。如果法性是這樣子的話,我們應該要如何證得呢?它需要透過我們的本明智慧(through one's self-awareness)去顯現或表露來〔瞭解或〕證得;如果能夠安住於意義的本智的話,那麼本明的本智就會顯現(就會證得法性)〔,這部分很重要〕。

II-1.4 輪涅等所有二現之法清淨於本地後,發願見到無二本淨的實相

接下來是第四:輪涅等所有二現之法清淨於本地後,發願見到無二本淨的實相。本頌云:

10
迷亂假立不淨輪迴法,(捏造污染輪)
與彼相反清淨之顯現;(此外顛倒相)
觀待假立均為戲論法,(對理戲論法)
願見無戲本體不住義。(無戲本見願)


(口傳)這是什麼意思呢?在大圓滿的口訣裡面是不共的,那麼在「基任運自成寶藏」中,會現起基現的「任運八門」③,這個時候大悲之相會稍微生起明覺。如果由此生起無明本體之心,那麼向內不論是本淨覺性是自己的本面,這個是「同性無明」;而向外看到顯現的各種任運之相時,如果不認識為自現和無自性的話,這就是「俱生無明」;如果將我和對面的光相,以心區分為二現並且執著的話,是「遍計無明」。所以產生十二因緣之時,由此會構成輪迴之基,會逐漸以五毒和玷損的六種煩惱,如同水車輪子般轉動的地獄,承受業力顯現的痛苦。

〔英譯:這裡一開始就稱為「由迷惑所孕育的不淨輪迴現象」。這種迷惑、輪迴的迷惑首先來自於我們所說的口訣傳承和大圓滿傳承,我們會談到倫珠仁波切的這本書,意思是「熾熱任運覺性」(The Heat of Spontaneous Presence)。有這八個光之門誕生或閃耀,但我們沒有認出這八個門——這八個門有清淨門和不清淨門。然而,眾生沒有認識到這個本初清淨本身。從那裡開始,第一個無明我們稱為「同性無明」(only-self ignorance),是由於不認識本初清淨而產生的;從那裡開始,我們就將這些現象看作是外在的,當我們以這種方式看待時,我們就有了「俱生無明」(co-emergent ignorance);一旦我們有了俱生無明,我們就會有更多的光和顏色,所有的現象都會生起,然後便有了「遍計無明」(imputed ignorance)的產生。④經由那裡,生起十二因緣,然後形成六道等等,進而產生業力和痛苦。〕

....................
註③ 基之意義:舊密大圓滿中,謂輪迴與涅槃一切展現之所依,也即無論純淨或污染,沒有一刹那偏離此基或此基位——本始基之虛空性。換言之,一切輪迴與涅槃皆以「基」之本位透過「任運八門」而展現。(取材自網路)

註④ 了知自現而以所生之覺性分摧毀俱生無明,因顯現覺性無有無明從而摧毀同性無明,因於自現中自知無有其他所謂之二取從而摧毀遍計無明。(《上師心滴如意寶》,p. 279)

(一校)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598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Day4 AM(3)

文章SW » 2024-11-06, 21:31

(口傳)從示現不清淨的層面來說的話,不論是從共同乘的法行、修行等這些善法來講,或者是從密法或大手印(大圓滿)實修的層面來講,我們現在利用世間的方式修行都是屬於……。(英譯:這裡談到我們也有相反的一面,即淨相,也就是我們清淨的現相等等。因此,為了淨化這些被迷惑的不淨現相,我們需要藉由共同〔乘〕教法、密咒〔乘〕教法和力量。所有這些都是為了淨化不淨的迷妄。)這邊發願我們能夠住於無戲論的本體(可以證得離於分別念之戲論,這就是法身)。

(口傳)巴楚仁波切所說的,從本明上面本來即是佛的性或狀態,就是離於一切淨與不淨、本來即是清淨的狀態(本初以來,或本初佛,是自然清淨的或本來清淨的,也就是本來清淨的心)。我們執著或執取的這些念頭、分別妄念,都像是天空的雲朵一樣,當這些雲朵消散的話,原始心的清淨就會像旭日般地顯露。(如果我們有善的念頭、正想著善的事情,或是執著於不善的事情,這些善惡對立的現象在虛空中淨化或消散,然後你的自心本性便像太陽一樣自然升起。)

II-1.5 因所有心法蒙蔽法性本質,故發願自然安住自性原始之義

這邊是第五:因所有心法蒙蔽法性本質,故發願自然安住自性原始之義。這邊講的是說:由心所產生的法將會遮蔽心的原始自性。(這裡教法說,因為心法和現象法,它們遮蔽了法性的本體,故祈願自然安住於其本性的真實義中。)

11
離意法性本來之住相,(離意法性體)
見修成垢分別為遮障;(見修欲念遮)
究竟本性實相離見修,(返凡見修離)
願能安住自然真實義。(本然不動願)


上面所講的離意法性等這些詞句,它是金剛句,如果我們沒有辦法非常細緻地去瞭解其中的內容,但是我們在思維的過程當中,因為這些詞句都是無虛假的真實諦的語言〔,具有強大的加持力〕。所以透過我們的思維,心中所擁有的蓋障就會逐漸地消除。(英譯: 即使你不瞭解,如果你讀或念誦這些,由於讀誦金剛偈的加持力,據說有時輪迴的現相就會崩解。)

(口傳)上述的內容指的是,如果要以見修行去觀待,或者是分析法性的話,那我們用所緣的方式去觀修的話,會雜染而逐漸變得被遮障而模糊;如果我們……。(英譯:這裡我們講的是真正的法性,它的本體是超越智識或概念的。這裡講到無論是見、修,這些會成為遮障。如果你的見地涉及概念伺察等,而且你的禪修是專注於某些對境的話,這些都會成為法性本身的遮障。)

所以如果我們以見修行這樣去分析法性的話,這些只是念頭、妄加分別念而已,不是法性。(英譯:無論概念上你用什麼分別念,無論你是瞭解見地還是禪修,這些都不是真正的法性。)所以要達到原始未改造的法性勝義的本質,要遠離一切見、修的名相。所以要以自身無勤的自然心……安住於自身無勤的話,那這樣本覺原始法性就會生起。(英譯:所以這裡說我們的覺性與對境無關,這表示本覺是無有對境的。因此,如果我們用概念來修行就會遮障真實義。)

所以我們若有「這個是需要改造的、現在不好我要把它變得更好」這種想法的話,就落入了希懼,就是希求跟憂懼等這種的世俗分別妄念當中。(英譯:我們刻意在勝義諦上編造事情,它便掩蓋了我們的瞭解,那麼其真實義就變得越來越遙遠。)所以遮住我們實相(勝義),使它沒有辦法現前的就是我們的這些分別念。

就像遍智龍欽巴大師所說的,我們對於境的顯相,執著這些。如果要修大圓滿要離於見和顯相的執著,所以要讓心在自地解脫。(英譯:龍欽巴在這裡提到:無論你是執著於對境或是你的起心動念,二者都是對法性的遮障。)如果能夠斬斷一切境與有境(斷除對主體與客體的執著),本智〔的證悟〕就會現起。(01:23:00)

(一校)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598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上一頁下一頁

回到 大圓滿教法相關書籍出版及摘要翻譯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21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