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被上師直指竅訣的人,他們的業力善惡沒有差別;不會因為過去造作了很多惡業,或者是沒有,這兩者都沒有差別。(得到上師的口訣引導,並不取決於你過去是否累積了大量的善業或惡業。)就算是每天在屠宰的屠夫,或是持守淨戒的比丘或婆羅門(比丘尼),都沒有差別。就以我們藏地的莊嚴、尊勝密勒日巴尊者為例的話,他過去也是造作了極大的罪業,但後來也是即生成佛了。如果我們去看有些上師的傳記的話,在大圓滿、大手印,在〔中國〕禪宗裡面也好,能夠看到有些上師過去都造下了許多惡業(許多大師的行為不一定符合我們所說的正確行為),但是後來也是現證實相的。當然這樣的案例有很多,只是這邊沒有時間一一敘述了。
所以這樣的三身,在密咒乘當中是能夠即生就證得果位的。(英譯:當我們說到密咒乘,或我們稱之為虔敬乘,是因為任何密咒乘的修法都可以將你的虔敬心帶入自己生活中。)通常不論是大圓滿或大手印,在還沒有圓滿二資糧之前,成佛是不可能的,沒有這樣的案例,所以這是我們積資跟淨障的速度有迅速或緩慢〔獲得證悟〕的差別。在共通乘裡面是要歷經三大阿僧祇劫等許多劫,也只能證得了一部分;但是大圓滿的話,由於見到是本智本明顯現、本智光明顯現的緣故,所以在短時間內能夠使這些光澤滲透到我們的一切根,使它能夠令這些光澤、光明顯現,而使我們因此而解脫。(英譯:但在大圓滿傳統中,我們可以證得智慧覺性,且如果你修持光明頓超,你就可以用肉眼見到真實的佛的形相。)
(口傳)米滂仁波切對我們作了一些教授,給了一些建議。不需要在一開始就為了要領受口訣而太過急躁。我們首先要進入密續當中,在這個修道裡面,反覆地去修學。(英譯:因此首先你應該放鬆,並修習十七部密續和所有大圓滿教法所教導的修道。)而一切續的精華就是上師瑜伽(上師的口訣引導),我們應該將這個作為依止〔而修行〕,同時也要進入大圓滿本明修持之道〔,即法身道〕。這麼樣去修行的話,那麼本來大樂就會自然地顯現,或許〔不會〕等待太久(英譯:就無需等待良久便能領悟或體會大樂的意義),同時也會獲得一切大乘(金剛乘)道果(道、地)的功德(知見),也能夠了證一切菩提道的根本就是在於上師。
所以不論我們多麼地努力精進〔修持〕,如果〔最後〕不依止這個無勤道的話,我們也無計可施(也無法獲得任何善德)。能夠接觸到這個無勤原始道的人,是極為具有善妙緣分的。(英譯:能修持這些無勤法,真的很幸運!)
I.2 他處不能尋得,而應斷除分別論的戲論
接下來〔第二點〕開示:他處不能尋得(並非是要向外尋),而應斷除分別的戲論(discursive thoughts)。
4
戲論觀察妄加分別心,(思觀增補念)
尋覓修行自己徒勞因;(欲修自苦因)
緣法修習延誤入樊籠,(有相修轉縛)
願能斷除戲論痛苦根。(心內斷苦願)
(口傳)在一開始說「戲論觀察」(elaboration)〔,意指注重戲論的教法〕,如果我們以這樣的態度去對待大圓滿的話,是沒有辦法證得大圓滿〔真正實義〕的。如果我們落入了觀察或者是不正確的方式(使用錯誤的分析)的話,〔它會增加更多的分別念,〕也就會變成是徒勞。大圓滿是超越心的法,如果要證得法性的話,以我們的世俗心是沒有辦法達到的。(英譯:大圓滿的性質超越心,心不能了悟超越心之法,因此心無法了悟此實相。)
諸佛們的心意或者是法界就像虛空一樣,我們〔只是〕從鑰匙的孔(針孔)裡面去看外面的世界(虛空),因為是侷限的,如果這樣就認為是虛空的話,那也是侷限了我們的眼界了(我們就無法瞭解整個虛空的範圍)。同時如果我們認為佛陀(佛果)要從另外一個(其他)地方去尋求而獲得的話,那〔是錯的,〕也是沒有辦法尋得(達成)的。
有許多的譬喻來講述這個道理,其中有一個譬喻就是說:有一個老乞丐,他平常住的地方(床或座位)底下埋著一塊(許多)金子,但是他不知道。因為生活困苦,他到處去乞討,就為了溫飽,這也只是徒勞自己這麼辛苦而已。所以〔這個譬喻說明:〕如果不知道諸佛的本質(佛果)已具足於我們的心的話,無論怎麼樣〔向外〕尋覓,也只是徒勞而已。
就像在第三句裡面說的,「緣法修習延誤入樊籠」(dmigs shing bsgom pa phyir zhing 'ching ba'i gzeb),如果以這樣的錯誤方向反覆地去修持的話,也只是自己將自己綑綁住,永遠無法解脫。(英譯:「耽著有所緣之修,反成繫縛牢籠」,意思是:你以有所緣的方式來修持,那麼它就變得更加束縛。)就算你覺得你平常有認真地在修持,但是也會離實相越來越遠。(英譯:因此,如果你時時刻刻都在尋伺,那麼無論你是在禪修還是分析,你都會遠離實相。)
我們有這樣一個諺語說:因為你畏懼一條狗,要遠離牠,反而入了虎口(khyi la skrag nas stag gi phu la shor,因為怕狗,結果逃進虎穴)。如果我們要做有所緣的緣觀的話,就要懂得觀想的方法;如果不懂得觀想的話,那不論我們怎麼做,也只是束縛自己的因而已。〔英譯:這裡這兩個藏文詞dmigs shing bsgom pa(有所緣而修習):「緣取」(dmigs)和「修持/修習」(bsgom pa)。因此,你需要知道如何專注和如何禪修;如果你不知道,那麼專注和禪修就會成為束縛。〕(55:44)
(一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