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夢者班/做夢者班 II

本論壇自 2009 起分享南開諾布仁波切之教法,目前歸屬於象雄文化。Email: dreamworkforum@gmail.com

嘉初仁波切《解脫大道:大手印與大圓滿雙融實修教導》校譯

《上師瑜伽》、《金剛歌》、《水晶與光道》、《日與夜的循環》、《金剛薩埵大虚空》、《覺性杜鵑》、《吽之封印中陰引導》等書籍出版及摘要翻译

6-12

文章SW » 2016-07-07, 23:17

在這一個階段的修習中,你不需要禪思四聖諦與轉心四念。你不需要考慮每天的特定時段,或吉祥的次數來修。

如果你把心留在它自己的本性中,無修整、構造或雜染,它就會變得通澈。在那個覺識狀態下,污染或無污染已不是問題,因為各種的二元都已經被拋在後頭。不要對它有特別想法或把它弄得複雜。不要在此時尋求更多的問題。此清新的品質不是造作的,也不是被加到意識上的; 反之,此原始(primordial)清新,是你容許當下現前於心中的。讓心在其本性中鬆坦下來。

榮耀的鉤昌巴(Go Tsangpa)說:以放鬆與鬆坦的方式,安放意識於它無法思議、無法形容的本初狀態中。「安放」只是一個措詞。沒有執著的東西,可以被拿起和處理,也無法集中注意力於任何修整過的事物上。除了安頓於存在(being)的本性中,沒有心思創造的事物可禪修。不禪修於模糊不清的本尊。沒有做不到的念誦。沒有無法掌握的技巧訓練。讓心安頓於自身。讓它去,無造作或經營任何事物。雖然你被指導不建構任何事物地處於當下,你〔還是〕想要營造樂、止、通澈、明晰、非存在與空性。將那些停止!讓你的心清新、鬆坦與自然通澈。

它是清新的,因為未失去新鮮感。它是鬆坦的,因為不費力。它安頓於自然通澈中,因為它免於對治(remedy-free)。


在這個階段的修習裡,沒有本尊的觀想,所以,你不會因為觀想不清楚而有挫折感。沒有什麼要念誦的,因此你不需要累積幾十萬遍或幾百萬遍的咒語。你不需要訓練無法精通的技巧,所以涉及氣脈和生命能量等苦練是不必要的。單只是讓心安頓在它自己的本性。(pp. 226-227)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467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6-13

文章SW » 2016-07-07, 23:18

楊恭巴說:突生念頭的本體是無任何自性的。不要用任何方式去抑制它們的出現。不要思索任何的本體,讓它們清楚、赤裸、鮮明地生起。同樣的,如果一個念頭生起,觀察它的本性;如果兩個生起,觀察它們的本性。如此,無論什麼念頭生起,讓它們去吧!不要執著。讓它們只是片斷住留。無礙的釋放它們。裸然無對境。無執地釋放它們,這就接近成佛。這是輪迴的自滅、輪迴的傾覆、輪迴的消解,與輪迴的耗盡。方便與智慧道的知識、顯相與空性、漸進次第、普通與特別道,以及佛法的八萬四千法門,都在一刹那間圓成。這是自生起(self-arisen),因為它就是在〔覺識〕本性中如此現前。自然解脫是所有無暇修道的精要,它具有空性與慈悲的精髓。

基是不住於輪迴或涅槃中的存在本性;道是不住於輪迴或涅槃中的雙運;果是不住於輪迴或涅槃中的離苦。

一刹那間,有存在本性的自解脫,其非任何人所創造。這個完整、無誤的確切修道,稱為自生、精要的自解脫。認清此普通意識流為無媒介、無對境的現象。它不是任何人創造而生起;它是原初的,因為它本來清淨。因為它的本性如此住留、它只是現前,而且禪修是自生、原本與單純地現前。

在此修習內,重要的是把心歇息於無散亂與無禪修中。如果你散亂,你依然是一個普通人。如果你禪修,無論你如何做都是誤導。在無禪修的狀態中,不要分心散亂!


突生的念頭有夢般的品質。無論何種念頭出現,讓它們粉碎。於是輪迴便失去它的光彩與影響力。一刹那間,所有八萬四千法門已圓成;不需要任何加減。

避免虛無主義(斷見)與永恆主義(覺見)兩極端,其中輪迴代表永恆極端,涅槃代表虛空極端。

在說明自生的主要自解脫本性時,如果我們把眾佛或淨土視為實存而執著於他們的話,我們就掉到永恆極端(常見)裡。換句話說,如果我們視他們或其他現象為非實存的話,我們又掉到虛空極端(斷見)裡。

當你在禪修時,如果你讓心被念頭牽著走時,你依然是一位凡夫。假如你做一些事,而不是單純讓心歇息在其自然狀態中,你已經遠離此修習而步入歧途。(pp. 228-229)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467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6-14

文章SW » 2016-07-07, 23:19

烏金成就者說:(一)在無結構清新中歇息。(二)放下記憶與念頭。(三)轉化多樣為一項助力。(四)練習放下顯相。

(一)在無結構的清新中歇息:安逸,就像婆羅門在紡紗般;鬆散,就像一綑被繩索綁著 的稻草,在繩子剪斷後一樣;輕柔,就像踩在軟墊上。否則的話,你會使自己陷落就像被蜘蛛纏住般,即使你像一個在峭壁上的樵夫般緊縮整個身體,心並不想靜止。在一個無禪修對境與禪修者的狀態中,單只要無散亂地回收心來當作守衛,然後均勻的讓它去。如是,覺識回轉至它自己的歇息處,就像與自己的小犢分開的一隻母駱駝。

因此,維持注意力的要點是,只要曉得如何在無散亂狀態下,無所禪修地放鬆。這是甚深的。再次,據說放鬆的意識是不容易做到的。


婆羅門善於紡紗、不急躁地試著把工作做完。事實上,他們好像不在乎工作是否能完成。他們只是有條理、溫和但穩定地工作,不太緊也不太鬆。所以我們要像在紡織的婆羅門一樣安逸。

也許你們去過亞洲,看過農夫背著很大綑的稻草。當他們到達終點時,就會有人把綁著稻草的繩子剪斷,稻草就在地上散成一堆。就像這樣,讓你的覺識像一綑散落的稻草一樣。

亞洲的樵夫在山谷找不到木材,他們到懸崖去找。用一隻手攀在峭壁上保命,然後用另一只手去砍材。假如你把心抑制得那麼緊的話,它不會靜下來。

一隻與幼犢分開的母駱駝,會回頭直到找到幼犢為止。即使覺識被念頭纏住,它還是會迴轉至它自己的歇息處。

(二)放下記憶與念頭:此心是無始以來原本便以法身存在。正是六道的形式生起為不同的記憶與念頭,而且心跟隨著每一個對境。一旦你的心續流中生起所有這些體驗,認清它們自己的本性,就見到大手印的本體(essence)。在如此了悟中,沒有非禪修的壞事被驅逐,也沒有什麼被肯定。無論什麼念頭生起,不要被它們分心,而要像溪流般不斷地修習。

記憶、念頭與幻想就雲的形成,在天空中生起、又消散。認清它們的真實本性,不是去觸及你的情緒,而是在這些念頭自己的狀態下認清空的本性。這樣做,你會見到大手印的本體。因此,任何生起的事物,都不會被視為與你的禪修不相配合,所以,你不需要丟棄它們。(pp. 230-232)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467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6-15

文章SW » 2016-07-07, 23:21

(三)轉化多樣為助力:不管何種世間八法的顯相生起,不要把它們當作問題,而是把它們當成助力。如果你知道這一點,就不支特意去尋找無概念;也不必視念頭為問題。這樣你的覺識就豐足地維持著,而不會有靈修饑荒。所以,不要尋找心智的靜止、明性或喜悅,任何顯相不拒不受地修持。如此的尋常意識是無造作或無結構的。這份自光明(self-illumination),即是和一切現象相會。

(四)練習放下顯相:然後所有記憶與念頭、所有顯相與所有活動的經驗,在大手印的本性中生起。就如在金銀島上找不到普通石頭,輪迴與涅槃的不同現象,自然地不失其清新;它們的容顏不會改變;並且它們在無造作(unfabricated)、非創造(uncreated)的本始大手印本性中,自生、本俱的本初智慧。


假如你把世間八法的顯相視為援助,你就不需要使心靜止去除念頭。

假如你來到一個完全由金子做的島,你連一個普通石頭都不會找到。同樣的,當你修到這個真正大手印的階段時,所有的念頭都是援助。它們不會只是普通的念頭。如此,輪迴與涅槃不同的現象,自然不會失去它們的清新。

當你到達這個階段的真正大手印狀態時,沒有執著的顯相。即使你尋找它們,也不會找到。這個就稱為「真實本初智慧」(藏:don gyi ye shes)。這個修習的果,就是覺識完全的現前。「止」、「觀」、指認心性及後續的修習,它們全部的最終點就是,這個完全現前的覺識。 此時,因為沒有對顯相的執著,顯相會生起,但不會被執著為「這個」、「那個」,或「好的」、「壞 的」。它們都現前,但無任何執著,而且覺識是完全的現前。

這是此階段修法比較詳盡的解說:第一,當念頭生起時,認出它們。一個念頭生起時,你認出它。另一個生起時你認出它。在認出想法後,再往內洞察、了悟它空的本性。然後在認知念頭的空性時,它們就自然地消失。接下來的階段是,想法繼續生起,不管念頭是好或壞,視它們為你修行的援助。它們每一個都是自光明或自然光燦的品質。這個自光明在念頭的本性之內。它不是加到念頭上的東西。在這個時候,真正的本初智慧會顯現。你必須漸進地修持,而不期待立即的結果。在另一個角度來說,有一些人能夠立證到果位,但這是很稀有的。(pp. 232-233)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467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6-16

文章SW » 2016-08-11, 23:30

你也許會發現在禪修時,當念頭不生起,你可以維持正念的持續,但是,當念頭生起時,你就會分心並失去正念。在那個狀況下,很難單只是觀察念頭,而不讓它們干擾正念。問題是你還執著於念頭。當你開始禪修時,你也許會有成見,認為念頭能夠幫助或干擾。這兩種成見都是執著。你如何對治它?一旦念頭生起時,只要把覺識集中在它們的本性上。這是一個非常微細且艱辛的工作,但這是能做到的。一旦念頭生起時,看入它的本性。如此做,你不會被它帶跑。這個方法會抵銷執著。因此,你不會視念頭為禪修上的缺點,你也不會盼望未來禪修時念頭不再生起。當你達到念頭不再生起的狀態,你大概是死的時候。同時,你實際上是需要念頭的,因為藉著我們對念頭的觀察,以及對念頭洞察的「觀」,我們終會認知,它們是本初智慧的展現。

根據亞德班千(Yadey Panchen)的《大圓滿阿柔(Aro)口傳承》傳統:在無執著的光明空性覺識中,輕柔地放鬆,完全鬆開,完全處於當下;不要抑制顯現,不要以對治法阻止,不要以智性改變,也不要去造作或修整。無論什麼出現和如何出現,只要往內看它們,並且無修整、無拒絕或肯定任何事物,在你的自性中安逸、在光明中無執安住。那即是「阿柔之大完整現前」(the great total presence of Aro)。真奇異!然而就是如此。

此大手印境界是,你無執地處在光明空性覺識中,它超越放不放鬆之分別,因為無任何概念執著。它超越區分與離於極端。這個覺識狀態有兩種特質——光明和空性。空性的品質抵消實體論的極端(常見);光明抵消虛無主義(斷見)。

董卡雀巴薩拉哈(Dong Kachopa Saraha)說:嘿,我兒,聽著!觀察你自己的心。現前無構造的意識是三世勝者的心意。這個無蒙蔽、離所有永存及虛無極端的直見(現見),是無拒無受、不希求不恐懼。所以在它出現時,不要修整自心。

身與心是非由建立而成的:像在空中的彩虹,它們出現,但是空的。任何了悟這個的人,會如虛空般的融入虛空,當此發生時,這是何等的景觀!
(pp. 233-235)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467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6-17

文章SW » 2016-08-14, 23:30

即便你本初以來便已擁有心性或佛性,當你經歷它的頭一刹那,是以前所未有的經驗顯現。從無始以來,你已周遊六道到處尋找。你把所有這些時間都花在輪迴中遊歷,從來沒有知曉自心的真實本性。因此當你第一次認出它時,它是完全令人驚訝與空前未有的,雖然它一直都在。在佛教裡,有很多禪修技巧和系統,也要花很多的功夫。在小乘裡,很多努力是花費在了悟「人無我」上。大乘裡有很多不同的哲學體系。甚至在中觀宗(梵:Madhyamika)裡也有不同的解說,可以被分類與研習。你可以學習成為中觀自續派(梵:Svatantrika)而不是中觀應成派(梵:Prasangika)。同樣的,在生起次第的修習裡有三種三摩地,即使在大圓滿裡也有三種分類:心部、界部與口訣部。這一切法門的目的是什麼?它們全都是為了達到這個令人驚異、前所未有的心性了悟。

嘉通確吉桑波(Gyaton Chokyi Zangpo)說:
觀察任何出現和發生事物的本性。如果有一個觀察者,也觀察那個。
如果有喜悅,觀察喜悅的本性。如果有一個觀察者,也觀察那個。
如果有痛苦,觀察痛苦的本性。如果有一個觀察者,也觀察那個。
如果你觀看時,找不到任何可以觀察到的東西,無執地把那個也留在平等性中。
如果你連作為觀察者的自己也找不到,也無執地把那個留在平等性中。


任何心智事件生起時,在它們已生起的那一刹那,觀察它們的本性,認清它們是非建立而成的。也許你只是單純審查它們的本性,就會有所認知,或者你應用三步驟的方法以審查它們的源起、所在處與逝滅,來確立想法是非建立而成且本性為空。上述要點是,不管你致力於什麼,即使是「無我」(identitylessness)本身,重點都在於重新引導覺識向內回轉,並觀察哪個正在禪修;也就是說,設法觀察那個觀察者。(pp. 235-237)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467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6-18

文章SW » 2016-08-31, 23:11

一匹馬也許馬鞍被繩子綁在釘牢在地上的樁上。這樣馬有一些走動的空間,但如果樁被拔起,馬就完全自由了。執著就是阻擋我們自由的樁。要得到自由,真正的了悟,我們必須放下執著。所有這個禪思的整個過程,我們實際上是在尋找自己與我們存在的自性——我們自己的佛性。普賢王如來是佛,因為他證悟了這個佛性,我們輪迴眾生不是佛,因為我們沒能認出我們的自性。我們在自性與我們的佛性間堅守二元對立,結果是我們不斷的在輪迴中打轉。

《觀自在菩薩重要教導全集》說:在圓滿次第裡,身淨是毘盧遮那七支坐,不理會呼吸, 不刻意想任何事物,穩定的置心於專注一境中。那是「初階的無分心放置。」

一旦你習慣於此,無論什麼念頭生起,認出它們,並專注在它們的本性上。那是「中階的無營造放置」。

不管隨緣意識[59]到哪裡,到所有主客物件上,留它於平等性中,且在此歇息。這是「最後階段的放下」。

如有怠惰感,在涼爽處修習,提高注視。如有興奮掉舉,在溫暖之處修習,降低視線。


這些是修習的階段。你們有興趣修行的人,專心修這些指導。現在就是修習的時候,即使是學者也是一樣。當我們從事世間八法時,我們只是在延續輪迴與種下轉世六道之因。那不是這裡的工作;該是修習的時候了。

當你在禪修時,如果感到昏沈欲睡或倦怠,就該待在一個較涼快的地方。換句話說,如果你容易感到無聊的話,暫時中止禪修,回想這個修習的利益。激發自己、振作自心。你或許可以閱讀與思考一些過去偉大成就者的生平。你也可以複習「轉心四念」。

尊貴的祖拉成瓦(Tsuglak Trengwa)說:因此,任何快樂與悲傷,包括三毒的煩惱,以及好與壞的念頭生起時,不要跟隨,而是往內轉且穩定的觀察它們。如此做,所有意識狀態的本體,只會以明空純淨的自性鮮明的出現,就如所有水的流動性都沒差別。因此,你會直覺地知道,不須去排斥或肯定任 何事物,而且也不必如此做;你會自發地超越智性。

任何你從事的善行,諸如以此真觀(authentic vision)滲透的佈施,稱為「佈施的圓滿」等,而且它成為無上證悟與兩種資糧合一的真正的因。這即是同時禪修於所有乘的真實義,這也是所有結合「止」與「觀」的最精要。

東臣貢噶南嘉(Drungchen Kunga Namgyal)說:三摩地的要點是,讓心在它自己的本性中安逸;以一種放鬆的方式,赤裸地觀察安逸之心的本性;依賴簡單的無散亂(nondistraction)之持續正念。無論任何念頭生起時,觀察它們的本性,不刻意迎拒它們、不做任何修整。

帶出可靠的牧羊人簡單無散亂的正念,不禪修任何事物、不沈湎在甚至一絲微的希望禪修境會生起或恐懼它不會生起,或者希望達到開闊廣大與殊勝實證,抑或恐懼障礙、錯誤的出現。

記住在這個修習內,沒有事物可禪修。只要無散亂及心裡不想任何事地維持住,不刻意禪修任何對境。你可能練習這一章裡所描述修持幾分鐘、幾個鐘頭、幾天、幾年或一輩子。這是你可以投入的修持,而且這個毅力最終將導致真正的證悟。(pp. 237-240)

(第六章完)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467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上一頁

回到 大圓滿教法相關書籍出版及摘要翻譯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44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