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夢者班/做夢者班 II

本論壇自 2009 起分享南開諾布仁波切之教法,目前歸屬於象雄文化。Email: dreamworkforum@gmail.com

詠給明就仁波切《世界上最快樂的人》摘要

《上師瑜伽》、《金剛歌》、《水晶與光道》、《日與夜的循環》、《金刚萨埵大虚空》、《觉性杜鹃》、《吽之封印中阴引导》等書籍出版及摘要翻译

文章SW » 2013-03-10, 23:30

詠給明就仁波切《世界上最快樂的人》(21):

以色相為助緣的禪修


我是以毫不費力就可以看得到的小物體為物件開始學習,可以是地板上的一片顏色、一盞燭火、一張照片,甚至是上課時坐在我前面的人的後腦勺。你也可以利用具有精神意義的物品,這通常稱為「淨相」(pure form)。如果你是佛教徒,就可以用佛像或法照;如果你是基督徒,就可以專注在十字架或聖者的肖像上;如果你信仰其他宗教,那麼,你可以自行選擇對你有特殊意義的物品來做練習。當你對這個修持愈加熟練之後,甚至可以專注在心中的色相上,也就是腦海中憶起的對境。

重點是把注意力安住在顏色或形狀上,將意識投注到稍微能辨識出對境的程度就可以了。當你把注意力放在這個對境上時,你就是覺知的。要讓注意力的焦點寬鬆一點,只要足夠維持對所視物件的本然覺知即可。其他什麼都不要想。

父親也說過,心念漂遊不定的狀態其實是完全自然的。當你察覺到自己的心已從專注的對境上移開時,只要把注意力再拉回對境上就可以了。你不需要目不轉睛地盯著它,需要眨眼就眨眼。注視這個物品一會兒之後,讓你的心再次單純地放鬆,然後再將注意力放回對境上幾分鐘,然後再一次讓心放鬆。

14世紀偉大的佛學家及禪修大師龍欽巴(Longchenpa)尊者所說的話。他在一本著作中指出,交替練習有所緣禪修和無所緣禪修是極有益處的。他解釋道,當你把心安住在某個對境時,你是將之視為與自己不同或有所區別的東西。但是,當你放下對境,只是安住自心於赤裸的覺性時,這種分別就消融了。

就這樣交替練習「專注於對境」,以及「讓心安住於赤裸的覺性」,你就會開始體會神經科學家們所說的基本真理:我們所感知的一切,其實只是產生於心中的一種重建罷了。換句話說,所見之物和能見之心,兩者是沒有分別的。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323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文章SW » 2013-03-17, 00:40

詠給明就仁波切《世界上最快樂的人》(22):

以聲音為助緣的禪修

  
「以聲音為助緣的禪修」跟「以色相為助緣的禪修」非常相似,不同的是你現在要用的是耳根。

首先,讓你的心安住在放鬆的狀態中一會兒,然後先慢慢地覺察耳邊所聽到的聲音,比如自己的心跳聲或呼吸聲,或者四周自然出現的一切聲音。你並不需要去辨認這些聲音,也不需要專注在某個聲音上。事實上,讓自己覺察所聽到的一切聲音是更容易的,重點是,當聲音觸動耳朵時,培養對聲音單純的、本然的覺性。

發現自己的心散亂了,就回到放鬆的狀態,然後再把覺知移到聲音上。就這樣交替地專注於聲音,以及心安住於敞開的松緩狀態中。

以聲音為助緣的禪修大利益之一就是,將會慢慢教導你超然地聆聽各種聲音,卻不會對聲音的內容起情緒化反應,不會被情緒性反應牽著鼻子走。

我們學習如何善用自己的經驗作為修持的助緣,而不期待任何修持的成果。尤其是在西方交通高峰時刻的聲音、景象、氣味等,其實都可以成為禪修的豐富助緣。別只是一心一意要通過車水馬龍的街頭,要好好觀察塞車時的種種知覺,這樣的修持就是禪修的大好機會。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323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文章SW » 2013-03-17, 21:25

詠給明就仁波切《世界上最快樂的人》(23):

其他有用的助緣


除了以感官作為對境的禪修之外,佛陀也教導了其他隨時隨地都能簡易上手的禪修技巧,其中一個就是以呼吸作為禪修的對境。

出入息

你只需將注意力輕輕地放在吸氣和呼氣的簡單動作上,你可以專心注意空氣經由鼻孔進入你的身體,或把注意力集中在空氣進出肺部的知覺上。你也可以將注意力集中在吸氣、呼氣和間隔三個部分。

當你被壓力逼得受不了時,只要將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即可,沒有人會注意到你正在禪修,大概連你是不是還在呼吸都沒注意到呢。

以呼吸為助緣的正式禪修則稍稍有點不同,我學到的方法之一是,以數息(計算呼吸次數)的方式讓注意力更加完全集中。即把第一次吸氣和呼氣算成「一」,下一次吸氣和呼氣則是「二」,以此類推,直到數到「七」為止,然後再從「一」開始算起。之後你可以提高次數,不過就像我們先前所提到的,一開始最好將修持的時間設定得短一些,這樣你可以多次重複練習。

咒語,我的老友

以咒語來禪修是極具威力的技巧,不僅可以培養清晰的覺性,而且透過已證悟的大師們幾千年來所持誦的這些咒語的力量,也能幫助我們淨除層層的心理遮障,增長我們自利利他的能力。

一開始你可以大聲地持誦,然後逐漸轉為內心的默念,重點是繼續持咒默念約三分鐘,然後讓心安住。就這樣交替練習持咒、安住,能做多久就做多久。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323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文章SW » 2013-03-19, 00:56

詠給明就仁波切《世界上最快樂的人》(24):

善用你的念頭

  
念頭生起時,不要把它當做是一種缺失,但要認出它是空性的,任它如是呈現。
  ——葛桑巴大師,《無上續》

即使你已經跟自己的五種感官成為好朋友,也已經學會運用感官所接收到的資訊作為禪修的助緣,但你可能還是會感到那只「興奮瘋狂的猴子」有點難對付。這只猴子代表的是我們的意識,總是愛跳來跳去,亂製造迷惑、疑慮和不確定。

在學會如何跟自己的感官合作之後,你就必須開始應付這只瘋猴子了,訣竅就是利用瘋猴子製造出來的念頭與情緒作為安定自心的助緣。一旦可以跟這些念頭和情緒合作無間,你就會開始發現,自己可以從亙古至今的求生反應模式中完全解脫出來。而這整個過程,就從質疑自己的每一個念頭和每一種感受到底是事實,還是習性開始。

思考是心的自然活動,禪修不是去抑制你的念頭,而是將心安住於心自然狀態中的一種過程,並且在念頭、情緒和感官知覺顯現時,完全開放地接受它們、自然地覺察它們。心就像是一條河流,正因為像一條河流,所以企圖去停止河水流動根本是一件沒有意義的事。

但是,這並不表示你就得變成心的奴隸。當你不瞭解自己念頭的本質與來源時,這些念頭就會利用你。當佛陀認證自心的本質時,他便逆轉了這個過程。他告訴我們如何善用自己的念頭,而不是被念頭所利用。

所以,心有兩種基本狀態,一種有著念頭,另一種則是沒有念頭,而這兩種狀態同樣都是禪修的助緣。

當你突然想到:「哇!我應該要看著我的念頭,我應該要專注在色相上,我應該要聽著聲音……」這時只要再把注意力拉回你應該專注的對境上就可以了,這些「哇」的當下經驗中藏著大秘密,因為它們其實就是自性的刹那體驗。

好消息是,愈是勤加練習,你就愈可能體驗到更多的「哇」。逐漸地,這些「哇」的當下經驗就會積少成多,直到有一天變成了心的自然狀態。

重點是,無論有什麼念頭、情緒或感官知覺生起,都要保持覺知。不管發生什麼事,你都記得要保持覺知,那麼這就是禪修。如此一來,禪修就會變得比你想像中的容易太多了。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323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文章SW » 2013-03-20, 00:43

詠給明就仁波切《世界上最快樂的人》(25):

善用你的情緒

  
我們無需感到自己完全被情緒主宰。
  ——卡盧仁波切,《溫言細語》(Gently Whispered)

利用情緒作為禪修助緣的方法,端視你正在經歷的情緒類別而有所不同。倘若你現在的感受是正面的、會強化心智的情緒,那麼你就可以專注在那個感受和感受的對境上。

相對而言,倘若我們一直專注在負面情緒的對境上,通常就會在內心強化那個人、那個狀態,或那個事物「本身很壞」的印象。

面對負面情緒時,比較建設性的辦法跟禪修負面念頭的方法很像,要把注意力安住在情緒本身,而不是安住在對境上。就這樣看著情緒,不要用頭腦去分析,不要緊抓著個這情緒,也不要阻擋它,只要觀看著它即可。當你這樣做的時候,情緒就不會像一開始所感受的那麼巨大強烈了。

不過,這些跟負面情緒有關的對境——無論是人、地或事件,有時是如此清晰深刻,讓我們實在無法忽略它們的存在。這種情況發生的時候,千萬不要試圖阻擋,而是要善加利用它們,把你的注意力安住在色相、氣味、味道,或者先前學到禪修所用的對境上,如此,情緒的對境本身就能成為強而有力的禪修助緣。

在這個修持的最後一課,我們看到面對最可怕、最痛苦的經驗時,可以運用什麼樣的禪修對治法。細查這些修持之後,我們就會知道,任何使我們退縮、驚恐或脆弱的煩惱,也具有同等的力量,能讓我們變得更強壯、更有信心、更開放,且更有能力接受自身佛性的無限可能性。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323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文章SW » 2013-03-23, 00:38

詠給明就仁波切《世界上最快樂的人》(26):

我們生活在同一星球上,因此,必須學會彼此合作,在這個失去慈悲的世界裏,唯一能讓人們彼此合作的方式,就是透過外界的強制力。但是,倘若我們打從心底自然而然地知道,在做任何利益自己的事時,也必須要利益到他人,而以利益他人為基礎時,自己同時也會得到利益,那麼就是發展出一種寬大的心胸。

慈心與悲心的意義

之所以不用簡單的「愛」,其實是因為「愛」這個字非常接近與欲望相關的心理性、情緒性或生理性反應,因此會產生一種危險理解上的偏差——誤把這敞開心門的慈悲心與「自他」二元的概念(比如「我愛你」或「我喜愛那個東西」)混淆在一起。因為我們對所愛的對境會產生一種依賴感,並且會強調在「愛人」和「被愛」中的個人利益。

從佛法的觀點來看,「慈心」即是祈願一切有情眾生——包含我們不喜歡的眾生在內——都能體驗到我們自己所渴望的喜樂和自由。

悲心的基本意義即是「同理心」,也就是「感同身受」,只要是會讓你傷心難過的,我也會感到傷心難過。

現代物理學的一個理論也提到,形成這個宇宙的大爆炸發生之際,所有物質就已經在單獨的一點中結成一體,因此,「任何影響到宇宙中任一粒子的變化也會影響到其他粒子」的說法雖然尚未得到證實,但理論上是非常有可能的。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323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文章SW » 2013-04-02, 21:12

詠給明就仁波切《世界上最快樂的人》(27):

循序漸進慢慢來


我父親和其他老師都曾針對這個觀念對我再三叮嚀。如果循序漸進地學習,你的人生也許不會明天或下個星期就有所改變,甚至一個月後也不會有什麼改變。但是,一年或多年之後再回顧這些過程時,你的確會看到其中的不同。你會發現,自己身邊圍繞著許多慈愛且支持你的夥伴;面對衝突時,他人的言語和行為也不再像以前一樣,看起來那麼具威脅性;你有時感受到的痛苦和煩惱,也將變得更容易應付了,而且相較於其他人所經歷的苦難,它們的重要性甚至會縮小,而不再是天大的事了。

「對他人生起悲心」的次第修習之道,共分為三個階段,而且就像學生在學基礎數學一樣,每一階段都得練習好幾個月之後,才能進行更高階的練習。

第一階段

這一課其實要從如何「珍惜自己」開始。

將心安住在無所緣禪修中一會兒之後,先做一次快速的「掃描修持」,逐步地觀察自己的身體。當你掃描身體時,我們要讓自己瞭解,單是擁有生命這個基本事實就多麼了不起,而擁有人身和心這樣偉大的禮物,又是多麼幸運啊!

然後就讓心安住,保持開放與放鬆。正式禪修的話,安住的時間不要超過三分鐘;如果是非正式禪修,則不要超過幾秒鐘。

以無所緣禪修安住一會兒之後,把覺知輕輕地帶到那個讓你感到窩心、關心、充滿感情的物件上。我的一個學生剛開始做這個禪修時,本來是選定年幼時非常疼愛他的祖母作為觀修對象,然而腦海中卻頻頻出現童年時豢養的一隻兔子。這就是心的自然智慧展現自身的一個例子。

培養慈心和悲心的重點是讓自己體驗溫馨、窩心和充滿情感的真實感受。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323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文章SW » 2013-04-06, 18:21

詠給明就仁波切《世界上最快樂的人》(28):

第三階段


一個已喚醒純正悲心之力的人,就會善於以身、語、意三門致力於他人的福祉。
——蔣貢•康楚•羅卓泰耶,《了義炬》

菩提心分為兩個面向,即絕對菩提心與相對菩提心二,絕對菩提心即是對心之本質的直接洞察,在絕對菩提心或絕對覺醒心(absolute awakened mind)之中。主體與客體、自與他之間毫無差別,一切有情眾生都自然而然被視為佛性圓滿的示現。然而,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夠立即體會到絕對菩提心,大部分人必須按部就班,以相對菩提心之道慢慢訓練。

然而,在練習相對菩提心時,我們仍需要在主體與客體或自與他之間的關係框架中運作一切。

但是,當我們的發心並非只為了自己,也為了讓一切有情眾生達到完全認出佛性的境界時,奇妙的事就發生了:這個「自」與「他」的二元觀會逐漸消融,而且,為了幫助他人而發展出來的智慧和力量,同時也幫助了我們自己。

大部分人都這樣,就像輕率且不假思索地就把蚊子、蟑螂或蒼蠅打死一樣。開展相對菩提心的重點就在於,認出那股想要打扁一條蟲的欲望,以及亟欲譴責與我們意見不合的人的強烈衝動。直截了當地說,就是我們的鱷魚本性。

假如這本書你已經讀到這裏了,那麼你應該不會是條鱷魚。不過,你應該認識一些行為像鱷魚的人。開展相對菩提心的第一步就是,放下你對「鱷魚人」的厭惡,並培養對他們的悲心。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323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文章SW » 2013-04-07, 22:56

詠給明就仁波切《世界上最快樂的人》(29):

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選擇一個你最喜歡的方法,然後持續修持一段時間,假使你是屬於比較「視覺型」的人,那麼一開始練習安定自心時,就可以先用色相禪修法練習一段時間;假使你對身體的感受較為敏感,那就試試身體掃描法或專注在呼吸上;假使你是個「言辭型」的人,就試試念誦咒語.,技巧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學到如何安住自心——跟心互動,而不足被心牽動。

不過,由於心是如此活躍,如果只用一種方法來修持,很容易就會感到無聊厭煩。沒有關係,這時你不一定要繼續禪修色相.你可以試試別的,比如說,禪修聲音。如果你開始覺得聲音禪修法很無聊,那就再試試別的新方法,比如說,你可以禪修氣味或看著自己的念頭,或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

不管你選擇什麼方法,重要的是,每一座禪修之中都要交替練習「有所緣禪修」,以及直接安住自心的「無所緣禪修」。有所緣禪修法的重點在於發展出某種程度的心理穩定度,讓你得以在自心感知事物的同時,能夠保持對自心的覺知。以無所緣禪修法和有所緣禪修法兩者交替練習來安住自心,能讓你充分消化、吸收自己所經歷的一切。通過這樣的交替練習,你會逐漸學會認出,所有你正在經歷的一切,都跟自己的覺性息息相關。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323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文章SW » 2013-04-09, 21:37

詠給明就仁波切《世界上最快樂的人》(30):

時間短,次數多


若能抽出時間做正式禪修,你就會發展出一種具有建設性的習性。根據我所學的,正式禪修的最好時間是在經過一夜好眠,尚未進行任何日常活動的清晨時刻,這時候我們的心最清新,也最放鬆。

如果實在沒辦法一大早起來做正式禪修,也許是午餐時間、晚餐後或睡前都可以。

我父親(祖古烏金仁波切)總是向所有學生一再叮嚀強調這一點:時間要短,次數要多。我們以為連坐好幾個小時便是所謂的「精進」,但是,真正的「精進」是指盡一己之力做好,而不去專注在你想要達到的結果上。

現代人由於生活繁忙,在初學正式禪修時,就算每天只抽出15分鐘,也都代表了極大的承諾。無論你將這15分鐘分成3個5分鐘,或5個3分鐘來練習都可以。

最好的禪修原則是,禪修時間要比你自認為自己能力所及的時間再短一點。如果你覺得向已可以禪修4分鐘,那就禪修3分鐘。

在安住自心與生起菩提心之問,至少已經過了一分鐘。現在你有一分半鍾可以好好練習你所選擇的方法。不論是專注在一個視覺的對境、一種氣味或一個聲音上,看著念頭或感受,或是練習某種悲心的禪修等都可以,之後就安住在無所緣的止禪修中約半分鐘左右。

(此處明就仁波切教導的禪修次第為:一、生起菩提心。一、安住自心於無所緣憚修。以上兩者為前行,約用一分鐘。三、正行:有所緣禪修。自選對境。約用一分半鍾。正行最後:安住自心無所緣禪修。約用半分鐘。四、結行:功德回向。約用半分鐘。所以在這個例子中,整座禪修用去了三分半鍾)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323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上一頁下一頁

回到 大圓滿教法相關書籍出版及摘要翻譯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2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