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示現般涅槃,弟子馬上分裂為十八派,彼此不認同,就成為不同學派,也就發展出不同見地。見地是你分析,你以邏輯來建立,以佛陀所說的確認此邏輯成立。「見地」在各派傳統都有,這叫做不同學派的見地(藏語「宗踏」),沒有任何一個學派沒有自宗的見地。
在那瀾陀學院時期,當時佛法以大乘瑜伽行派(唯識)最盛行,隨後發展出中觀(Madhyamaka)學說,瑜伽行派逐漸式微。同樣在中觀派,又分為兩學派。我們研讀經教中觀時也要學習許多釋論,當我在學院時主要是學習薩迦派教法,其中最重要的是果然巴(Gorampa Sönam Senge)的釋論,他寫了三主要文本駁斥宗喀巴,其中一本釋論稱《除惡見闇》(Tawa Nyensel,Removal of Wrong Views), Tawa 指觀點(point of view),Nyen 表示壞(bad),Sel 表示消除(eliminating),合起來講就是「消除壞的見地」,消除誰的見地?宗喀巴的見地,他是格魯派的創建者,薩迦和格魯有很多諍論。果然巴詳列了六十二條來駁斥宗喀巴解釋中觀的謬誤,我們在學院時蠻喜歡這本書的。不能說宗喀巴錯,而是這些條列是透過分析而得。我們講到「見」——觀點,就會說這個派、那個派的見地,學派間因為見解不同總是如此爭論不休,這就是見。
你看,當果然巴駁斥宗喀巴,馬上有格魯派學者也寫了書答覆果然巴,書名叫「回覆果然巴:即刻燒毀」(Burning Immediately),幾年後這本書出版,另外的薩迦巴也寫了書回覆,書名叫「閃電金剛」(Lightening Vajra),馬上反擊回去。我們當時還蠻享受這種情況的,有時去看這些哲學演出還是很有意思的。這是例子,在每個宗派傳統都有許多這類的書,噶舉和寧瑪派都有,薩迦班智達也駁斥密勒日巴,噶舉派就不太高興也駁斥薩迦班智達,他是很高階的學者。
我讀這書,便想果然巴所想的很完美,所以我認同他的見地,我也沒讀宗喀巴是怎麼解釋的,所以一些人是這樣的方式發展見地。若有些人沒遇到明師,他們一生就維持這樣的方式,所以學派間有很多這種爭論和限制。這不意味這些傳統的上師都是這樣方式,依然有許多上師契入精髓,並不滿足於這樣的見地。
所以當我們講到見地,我們總是馬上問是哪種見地?薩迦、寧瑪、格魯?這稱為心智學習。如果你有金剛乘高階教法的知識,慢慢你帶往超越這類限制,而尊重其他學派。許多人沒這種知識,因為我們活在二元境,這就是我們的情況,我們立即墮入這個觀點、那個觀點,充斥我們整個社會。這些都是分析,永遠無法進入真實知識,你愛好研讀他們寫些什麼,在西藏他們有辯經,他們認為很棒,我們讀書時也是這樣,我知道這是什麼,但我發現大圓滿教法後知道這些依然遙遠,所以應該契入精髓。但人們受這類心智所制約,他們不接受也不開放,這才是問題。
(2010/06/14, 09/26; 2011/06/11, 09/17, 09/24 ; 2012/08/19, 12/08, 212/27; 2013/03/12, 04/20, 08/31,10/05 開示)
..............................................................
有關四派間的爭論,宗薩仁波切的解釋:
問:大圓滿、大手印、道果的見地有何不同?
答:這些都是不同的名字,但它們趨進見地的方法可能有所不同。舉例來說,大圓滿的教授是為最上根的人而準備,而道果教授的對象是最上根及資質不錯的弟子。像道果教授中到的四個共加行,有所謂三種見地或現觀,第一種見地是不淨見地;但在大圓滿,則從來不談這些,他們只是提佛的境界是什麼樣子。而道果,卻先談前面的各種見地,然後再談最後的果;大圓滿卻(則)只談最後的果位,不太談前面的各種見地。
像道果中有頂禮上師傳承、禮敬喜金剛等說法;雖然大圓滿中也有禮敬,但禮敬的方式完全不同,而說自己就是普賢王如來,如果真的能知道、證到這一點,就是最偉大的禮敬。
大手印主要是談明,也談空。所以儘管大手印、大圓滿、道果見地它們的名字都不一樣,其實究竟目的皆是相同的。
問:他們在修法上是否一致?
答:有一點不一樣,像薩迦派也許會告訴你,去找找看你的心是什麼?而寧瑪派則會叫你去研究一下,心的實相是什麼?事實上這兩個意思是一樣的。當然也有點不同,因為有些人喜歡想他的心是怎樣的,而不是喜歡想心的實相是什麼。
問:格魯派的見地是什麼?
答:在格魯和薩迦本身,為了要增加彼此的瞭解,所以有時會辯論,但並不是那麼重要。薩迦派認為修行不需另外創造出一個空性來,但格魯派(黃教),則強調在修定時,應該要摧毀分別見地,造出空;這是薩迦和格魯主要的不同。
寧瑪和薩迦之間,沒什麼文獻記載的辯論,但他們在發展空性見地上,有所謂「自空見」和「他空見」之不同。如果以自空和他空來說,多半格魯派是自空見,竹巴噶舉也是自空見,噶瑪噶舉是他空見,薩迦派有的持他空見,如薩迦秋登,另一個薩迦派學者叫都潤巴,這個人是持自空見,很多寧瑪派持他空見。
所謂「自空見」是說佛性本來是空;「他空見」是說佛性本身不空,但對無明來說他是空的。這樣子的話,可以說有一種無意識的辯論。
當然噶舉(白教)和薩迦也有一點辯論,像止貢噶舉派和薩迦派在戒律這方面有辯論。其中止貢派大師說,比丘戒是屬心戒,一直到破戒才會消失。
不過這都只是遊戲,他們所有見地都是好的,只不過是趨進的方法不同。一個會讀書的人,如果讀到這些見地,讀得愈多信心反而愈強,因為這些見地都很好,可以使你瞭解佛法;對一個不良的讀者而言,當然也會增加他的貪、嗔、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