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夢者班/做夢者班 II

本論壇自 2009 起分享南開諾布仁波切之教法,目前歸屬於象雄文化。Email: dreamworkforum@gmail.com

嘉初仁波切《解脫大道:大手印與大圓滿雙融實修教導》校譯

《上師瑜伽》、《金剛歌》、《水晶與光道》、《日與夜的循環》、《金刚萨埵大虚空》、《觉性杜鹃》、《吽之封印中阴引导》等書籍出版及摘要翻译

嘉初仁波切《解脫大道:大手印與大圓滿雙融實修教導》校譯

文章SW » 2016-05-18, 17:58

圖檔

《解脫大道:大手印與大圓滿雙融實修教導》,是白玉傳承的嘉初仁波切傳講的,由楊弦與丁乃筠翻譯。第五章指認教導(直指教授),對照英文原文,發現有些譯詞有商榷的餘地,所以就按南開師的教導校正,以方便南開師弟子閱讀理解。以下逐頁刊出(深藍色為引述):

第五章 指認教導(Identification)

敬禮觀自在菩薩!

這是觀自在菩薩的甚深實修教導,指認你的心性(mind-itself, semnyid)為大手印、阿底瑜伽(大圓滿)以及基本立斷(breakthrough,且卻)。

《大乘培養信心經》說:善種姓子,一位成就三摩地的菩薩、不會認為僅達到「止」(quiescence, zhi gnas, samatha)和嚐到一點三摩地就足夠。相反的,當他住於三摩地中,他計度、分析與審查大乘佛法;藉此,「觀」(insight, lhag mthong, vipsyana)就生起。

聲聞行者悟到「人無我」,但他們還有一些概念上的執著。可是,他們覺得自己的證悟程度已經夠了,因此變得自滿。同樣的,緣覺行者悟到「人無我」(我無自性)與「法無我」,但還有些微的執著;他們也是覺得自己的證悟已經夠了。日前這個修法的要點是,把「觀」培養至最高境——直到去除執著,與在「觀」上完全沒有疑惑,就像金礦提煉至純金時一樣。

我們這些決定去除自己苦痛之源與達到完美證悟的人,必須避免自滿的錯覺。只要我們還在輪迴中,我們就會受苦。只要我們還受制於心毒:妄念、貪執、嗔恨、妒嫉與驕傲,我們有什麼好自滿的?同樣的,只要我們還沈醉在迷妄心、貪執、瞋恨、嫉妒及驕慢之毒中,我們憑什麼自滿?當我們沒有得到一瞬間解脫,還在受苦時,這一種自滿的錯覺,只是自欺而已。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假如我們對佛法的信心,以及對修法的虔誠未減少的話,在來世,這些品質就會增加,並會有好的結果。就如我們不會讓一天過去而不吃東西,我們也不應該一天過去,而不研讀和持修佛法。讓我們的閑餘時間,都有意義的用在培養內在品質上。同時,我們應該永遠謹慎小心,因為一刹那的憤怒,會抵消大部分的好進展。
(pp. 167-168)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322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5-2

文章SW » 2016-05-18, 18:00

《大寶積經》說:大迦葉(Kasyapa),心並不是尋索而能找到的。任何找不到的,也是觀察不到的。任何觀察不到的,也不可能在過去、未來與現在出現。

假如從一開始修行時,你就往內探尋自己心的本性,而不只是從事外在活動的話,你就已經走在正路上。有一些行者修「止」,然後修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但從來沒有找到自己的本性。除了你自心的本性,解脫不在別處。證悟不外是你自心的本性,不要往別處尋找。

《大毘盧遮那佛說要略念誦經》詳盡的解說:秘密之主,一個人的心如何知曉?不管一個人把心尋出為形象、顏色、形狀、物象、種類、受、想、行、識、「我」、「我的」、可以被了知的(apprehended)東西、了知者(apprehender)、淨與不淨、元素、感官基礎(sense-base;十二處)[49]或任何其他東西,都不能被對象化(藏:midmigs pa)。

《菩提心論著》龍樹說:「心」只是一個標籤,除此以外,它什麼都不是。認清「覺識」(awareness,本文均指本覺 rigpa) 只是一個標籤。再者,一個標籤並無自性。勝者在內、外與這兩者之間都找不到它。如是,心的性質像一個幻影,而且心性並不存在為任何顏色或形狀、一個可以被了知到的東西或了知者、男人、女人或中性者等。總而言之,眾佛從未看到它、將來也不會看到;他們準確的看到它的性質為無自性。

帕摩竹巴說:當心活動時就是輪迴,而當它無活動時就是解脫。不切斷心的根,欺妄之根不會斷,故先剪斷心的根。
(pp. 169-170)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322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5-3

文章SW » 2016-05-18, 18:03

一個充滿概念營造的心是輪迴的心。一個超越概念營造的心是解脫的。自心本性(the nature of the mind-itself)本初以來就超越概念營造。結果是,當我們安住在那個境界時,我們就是安住在心的精髓本性裡,這就是涅槃。不管你是學者、行者也好,主要的挑戰,就在於切斷心的根。一般人的修持走岔了,因為他們沒有了悟到這一點,以及把它修至終極。偉大學者或行者沒有切除心根的人,誤失了這個要點。例如,佛的侄兒德發達塔(Devadatta)跟佛在一起時,得到知識並從事修行,但是自大 在此時同時生起。他嫉妒佛陀、在語言行為上很強烈的表現出來,認為自己與佛是等同的。為什麼他的修行和整個生命走岔了?因為他沒有切除心的根。他把心執著為實存的。我們沒有被馴服的心,就像一隻發情的大象,這會導致大的傷害。野象必須訓練馴服;同樣的,我們必須降伏心,來剪斷它的根。

偉大婆羅門「薩拉哈」說:吾子,看!觀察你自心!經由觀察,心無法被指證。這個非建立(unestablished)的心性(mind-itself),以多種方式顯現是多麼奇妙!

你自己無生的心就是法身,而且法身是無生無滅。這個無生大樂的總持就在你自身內,這是多麼奇妙!

在你自心的法身鏡子裡,無二本初智慧以明燦生起。從它生起的刹那,就是非建立的,而且是俱生大樂。

帝洛巴說:嘿!這個就是自知的本初智慧。它超越言論表達,而且不是一個心所經驗的對境。它不是我——帝洛巴,可以示範的東西。讓你的自我覺知(self-awareness)認出它自己來。


當心的本性已在我們之內,我們往外尋找快樂與心的本性,這真是奇異。它的本性是超越形容、也無法指出的,但讓自我覺識揭露自己,它就可被認知。(pp. 170-171)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322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5-4

文章SW » 2016-05-18, 23:25

《三十三問句經》說:所有三界都是從心生起,但正是這個心不是能被顯示為「這個」的一件東西。它無形態,而且非善、非不善、就如一個幻影般。智者尋找心的法性(reality-itself, chos nyid),當他們尋找心的法性時,心與心的法性都不會被看見。因此,不管用哪一種心來尋找心,心的俱生本性都不會被看見。

在探尋心的究竟本性時,正在尋找的心與被尋出的心的本性,最終是一體的。兩個都是不存在的,但並不像蒸發掉的水。假如你真正瞭解尋找的心與被尋出的心,都是不存在的話, 你就會看到它不只是空無的。你會看到它同時是空和明燦,是佛三身(法、報、化)的本性。當你真正認清心的本性時,那個洞悉的「觀」就會生起。

《大毘盧遮那佛說要略念誦經》說:即使如來佛都從未看到、沒有看到、將來也不會看到心。它不是一個顏色、不以形狀顯現,不是男、女或中性。

《菩提心論著》說:勝者(Jinas)沒有在外、內或兩者中間找到心。

又說:「心」只是一個標籤,故只把它視為標籤。此外,標籤沒有固有本性,因此,心是一個幻影的性質。

《大迦葉問句經》說:大迦葉(Kasyapa),心不存在外面、裡面,也不能在兩者間觀察到。大迦葉, 心不能被分析、示範、無顯現、無法知曉,也沒有所在處。大迦葉,甚至連眾佛過去都未曾看到、現在未看到、將來也不會看到心。大迦葉,即使尋找心也不會找到。任何找不到的,也不會被觀察到。任何觀察不到的,在過去、將來或現在都不會生起。

《彌勒問句經》中彌勒(Maitreya)問:「一個人如何觀察內在的心?」〔佛〕回答:「心沒有形狀、顏色、所在處,它就像虛空。」

寂天(Santideva)說:世界的護佑主,闡明心感知不到心,就如劍不能割自己,心也是如此。[50]

《般若波羅蜜多精要》說:在任何地方都看不到色、看不到受、看不到想、看不到行,並且看不到識、心或認知,如來佛指出這樣的人會看到實相(reality)。


那些認出沒有俱生本性可被找到的人,會看到實相。執著於色、受等等,我們就會遮蓋法性(reality-itself)的本性;而不執著於這些身五蘊的如來佛,能認清法性(reality-itself)。(pp. 172-173)

............................................

校註:原文為 reality-itself 經查網路藏文為 chos nyid,全書譯為「法性」。南開師只有講過 choying,沒講過 chos nyid,不過心性藏文叫 semnyid,所以 chos nyid 可以確定翻譯為法性。

佛教傳統中法界指空性,就是藏文「秋英」(choying)。當翻譯法界為藏文時,稱為「秋英」,「秋」(cho,法)指所有現象,所有現象之真實本性就是「英」(ying,界)——空性,所以這稱「界」。(2015/11/04 08:00AM 《金剛薩埵大虛空》52週實修偈文(2))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322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5-5

文章SW » 2016-05-19, 18:20

烏金仁波切說:奇哉!這個稱為「心」的不斷覺識與明性是存在的,但它不存在為任何一樣事物。它生起,因為它顯現為輪迴、涅槃以及無數樂與苦。它被宣稱,因為根據十二乘而被宣稱。它是一個標籤,因為它是以難以想像的方式命名。一些人稱呼它為「心性」(mind-itself)。一些非佛教徒稱它為「自我」。聲聞行者稱它為「人無我」。唯識行者(中譯注:請參考譯注[69]) 稱它為「心」。有些人稱它為「中道」。有些人稱它為「般若波羅蜜多」(perfection of wisdom)。有些人稱它為「如來藏」(tathagatagarbha)。有些人稱它為「大手印」。有些人稱它為「普通意識」。有些人稱它為「唯一明點」。 有些人稱它為「法界」(absolute nature of reality, dharmadhatu)。有些人稱它為「總基」(total ground, kun gzhi,普基、阿賴耶)。

我們可以說,心是存在的,因為它是整個輪迴生起的基礎。再者,它是涅槃經驗生起的基礎,它是淨土生起的基礎。所有這一切的經驗,都是以心作為基礎的。這個現象——心,會有這麼多的殊勝名稱,真是奇妙。

以直接指出來介紹它,過去的意識已消失無蹤,且在將來的了悟還未生起前,在當下無作、鮮明的狀態中,會有現前的普通意識。當它凝視自己時,藉這個觀察,會有一無所見的鮮明。此覺識是直接、赤裸、鮮明、非建立、空的、清澈明燦、獨特、無二無別的明空。它非永恆,但是無建立。它非虛無,而是明燦的鮮明。它非單一,而是多重的覺知與明晰。它非多重,而是一味無別。它正是這個自我覺識。這是存在(being)本初本性的真正指出。

清醒時,在一剎那間一個思想生起與逝滅。在下一個思想生起前,有一個間隔可以瞥見空性。當你晚間睡覺時,在白天清醒意識消失後,與在夢顯相生起前,也會有同樣覺識明燦的一面。但是不要把這個覺識的品質,誤會成深睡中的意識。當你從夢狀態中醒來,在所有夢顯相消失,以及白天清醒意識生起前,再次這個明性會被認出。這些中間境界,就是這個修習裡,要被指出的覺識之確切本性。(pp. 174-175)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322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5-6

文章SW » 2016-05-19, 23:21

在其內,三身是無分的完整。完全非建立的空性是法身。空性的清晰明燦是報身。無礙的到處顯現即是化身。它就是自性身,純然單一而完整。

以強力指出來介紹,它即是你自己當下的意識。當它即是這個無造作的自明意識時,你為什麼說:「我不了悟心性(mind-itself)」?

此處無任何事物可禪修,你為什麼說:「它不因為禪修而生起。」

當它只是這個直接的覺識(現前識),你為什麼說:「我找不到自己的心。」

當它只是這個無中斷的清晰覺識,你為什麼說:「心性無法被見到。」

當它就是心的思索者,你為什麼說:「尋找它,就找不到它。」

當什麼都不需要做時,你為什麼說:「它不是因為活動而生起。」

單只是把它留在自己無營造的狀態中就夠了,你為什麼說:「它不會住留。」

只要讓它去,而毋須需做任何事就夠了,你為什麼說:「我無法做到。」

當它是一體不分的明性、覺識與空性時,你為什麼說:「它被確認又不被確認。」

當它不藉因或緣而自發性地自生,你為什麼說:「我無法做到。」

當念頭的生起與釋放同時發生時,你為什麼說:「它們不是同時發生。」

當它就是當下這個意識,你為什麼說:「我沒有認出它。」

心性確實是空與非建立的。你的心就如虛空般觸摸不到。它是否如此?——觀察你自己的心!

空無一物,但不是虛無主義之見(斷見),自生本初智慧即是本始清晰的意識。自生和自明,就如太陽的本質。它是否如此?——觀察你自己的心!

覺識的本初智慧確實是無止息的。無中斷的覺識就如河流般。它是否如此?——觀察你自己的心!

散亂的雜念確實無法抓住。無實體的散亂,就有如薄霧的天空。它是否如此?——觀察你自己的心!

認清一切外相為自我顯現。自顯的現象就如鏡中反射。它是否如此?——觀察你自己的心!

一切名相,確實是在它們自己的狀態中被釋放。自我生起與自我釋放,它們就如空中雲彩。它是否如此?——觀察你自己的心!
(pp. 175-177)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322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Re: 《解脫大道:大手印與大圓滿雙融實修教導》校譯

文章一意孤行 » 2016-05-20, 15:30

谢谢师姐,很喜欢这种翻译对比,对加深理解很有裨益。记得除了《解脱大道》,嘉初仁波切的另一本《密宗大解脱法》也是杨弦、丁乃筠两位译者中译,里面也有诸多直指教授。
一意孤行
一般會員
 
文章: 66
註冊時間: 2015-09-21, 09:38
來自: 中国四川成都

Re: 《解脫大道:大手印與大圓滿雙融實修教導》校譯

文章SW » 2016-05-20, 17:56

一意孤行 寫:谢谢师姐,很喜欢这种翻译对比,对加深理解很有裨益。记得除了《解脱大道》,嘉初仁波切的另一本《密宗大解脱法》也是杨弦、丁乃筠两位译者中译,里面也有诸多直指教授。


《密宗大解脫法》,現在書名叫《自然解脫》。

由於這本書中英文都可以在網路上下載到,所以讀者可以自己去搜尋,以便參照來看。英文書名叫:
A Spacious Path to Freedom: Practical Instructions on the union of Mahamudra and Atiyoga

我是對 reality-itself 和 mind-itself 分別翻譯成法性和心性感到不解。心性直接講 nature of mind 不就得了?何需用 mind-itself,目前暫時還未釐清,只有 reality-itself 找到藏文 chos nyid。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322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5-7

文章SW » 2016-05-20, 17:56

自心本性是空性的,但不像一個空的山洞,因為它就是輪迴與涅槃的本性。「尋找它就找不到它」這句話,意含尋覓的心與被尋出的心是一樣的。既然沒有任何事物要禪修和也沒東西要看,為什麼要往外尋找心性(nature of mind)?這個無造作、自明燦的意識已經俱在,不需要去做任何事。

人們抱怨:「哦,我無法使自己的心靜下來,我無法駐留在禪定(meditative stabilization)中。」事實上,讓心歇在自己無造作的狀態裡就夠了。為什麼要有這麼多的抱怨和問題?何必把狀況弄得複雜?念頭的生起就像汪洋中波浪的生起一樣。它們與汪洋是同一本性,就如念頭與心是同一本性。心性是空和觸摸不到的——無實質和無法執著。

釋迦牟尼佛過去沒有看過心、現在也沒有看到、未來也不會看到。雖然我們以為可以看到心,但我們又如何能看到連佛自己都看不到的?不過,你應該以自己的經驗觀察印證這個挑戰。液體的本性是流質、火的本性是熱。同樣的,覺識的本性具有空性與明燦的持久品質,這些不是偶發或製造的。就如大河的水相繼不斷,只要我們還是眾生,心的概念營造就會不斷流動。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一旦達到證悟,兩種智慧——如所有智與盡所有智——就會無止盡地現前。念頭本初以來就不成立,它們在實相中無基礎,所以不應該執著。輪迴與涅槃、淨與不淨的所有顯現都是自顯的。就像空中的雲一樣,一切相(signs)出於主動,自然的出現又自然的消失。(pp. 177-178)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322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到底是「法性」還是「法界」?!

文章SW » 2016-05-21, 15:27

中英對照看到第六章,竟然出現「法界」一詞!英文是 absolute nature of reality,明明前面 p. 187 他自己寫:「法性是真理的最終本性」。來比較一下:

p. 187
Reality-itself is the ultimate nature of reality.
(原譯)法性是真理的最終本性。
(改譯)法界是實相的終極本性。

p. 205
The mental affliction of delusion arises as the primordial wisdom of the absolute nature of reality.
(原譯)妄念的心結是,以法界的原本智慧生起。
(改譯)妄想的心智煩惱以法界的本初智慧生起。

要不是找到網路的 reality-itself,藏文是 chos-nyid,不然根本我就已經改翻為法界了!如果要說 reality-itself 通翻為法界,確實講到心的那段不大適用:

《三十三問句經》說:所有三界都是從心生起,但正是這個心不是能被顯示為「這個」的一件東西。它無形態,而且非善、非不善、就如一個幻影般。智者尋找心的法性(reality-itself)(校註),當他們尋找時,心與心的法性都不會被看見。因此,不管用哪一種心來尋找心,心的俱生本性都不會被看見。
The Sutra of Thirty-three Questions states:
All the three worlds have arisen from the mind, but that very mind is not something demonstrable as this. Without form, and ethically neutral, it is like an apparition. The wise seek the realityitself of the mind, and when they seek the reality-itself of the mind, the mind and the reality-itself of the mind are not to be seen. With whatever mind the mind is sought, the intrinsic nature of the mind is not seen.


因為講到心適用於心性和法性,講到現象才會說法界。這部分我還要再研究一下。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322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下一頁

回到 大圓滿教法相關書籍出版及摘要翻譯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2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