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夢者班/做夢者班 II

本論壇自 2009 起分享南開諾布仁波切之教法,目前歸屬於象雄文化。Email: dreamworkforum@gmail.com

嘉初仁波切《解脫大道:大手印與大圓滿雙融實修教導》校譯

《上師瑜伽》、《金剛歌》、《水晶與光道》、《日與夜的循環》、《金剛薩埵大虚空》、《覺性杜鵑》、《吽之封印中陰引導》等書籍出版及摘要翻译

5-8

文章SW » 2016-05-22, 00:09

《大圓滿焰明界本續》說:因為內在能覺察的心是空的,所以,所有現象的本性是內在空性。

因為對外在物件的覺察是空的,所以它們的本性是外在空性。

外在、內在與中間的五根,免於執取,是不二空性。這空性沒有「外」與「內」。

在這一切空性中,甚至了知者自己也是空的,所以是不二空性。

因一個人已丟棄對任何事物渴望的執著,包括對四大形成的四大洲,以及須彌山,所以這個就是「大空性」。

證悟,包括從目前聞思修而來的,是究竟空性。

由於自滿於善根及善念,故有有為的(compounded)空性。

藉由無為的善行,且因自滿之心是自然的空,故有無為的(uncompounded)空性。

超越極端的空的覺察(empty apprehension),是超越極端的空性。

因為覺察能在開始、中間與結束時滿足眾生需要,既然覺察是空的,故有頭尾時的空性。

因為所有眾生的需求在大解脫時未被忽視,故有不忽視(unneglecting)的空性。

一切顯現的本性是空的,因此這是俱生本性(intrinsic nature)的空性。

因為輪迴、涅槃整個現象世界的本性不具實質,故有現象的空性。

雖然佛被飾以證悟的大小徵相,因為對它們無自我執著,故有自身特色(self-characteristics)的空性。

在現象的無對象化裡,因為連一絲執著也沒有,故有無對象化的空性。

由於觸摸不到的覺察執著於極端,它們無實質,這就是一種俱生本體(a intrinsic essence)的空性。(pp. 179-180)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473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5-9

文章SW » 2016-05-22, 00:10

在這段中,「了知」(apprehension)是指對物象有概念上的執著。當覺察外在與內在空性時,我們必須記住,了知這些的了知者的空性。「大空性」是摒棄渴望任何事物,這包括整個現象界在內。當我們從事善行時,我們也許會有「我在做一件好事」的感覺。那只是自滿,而那是有為的(compounded)空性。無為的(umcompoumded)空性是行善而不去想:「我做了什麼。」這句引述的要點是,放在執著。

帝洛巴(Tilopa)說:空的虛空即使被命名,虛空也無法被形容。同樣的,即使光燦的心被談論,所指稱的還是沒有基礎能夠用言語來建立。

又說:就如虛空的狀態,心是超越念頭。讓它在自己的本性中安逸,不拒不持守。當心無對象內涵時,即是大手印。藉由對它的熟習,可達到無上證悟。


雖然我們對心有指稱,卻無法真正指出我們所講的是什麼。跟虛空一樣,心沒有可顯示的邊界或中心,它超越智性(the intellect)。當你尋求把心歇在自己的本性裡,沒有任何事物可拒絕或認可。

「對象內涵」是指心所集中的「目標」,有目標就會有執著。而當我們停止執著並丟棄目標時,心就沒有「對象內涵」,那個就是大手印。再次記住,不要只是讓心在發呆,而是讓它歇在自己的本性中。

薩拉哈(Saraha)說:整個輪迴與涅槃的根就是心的本性。要了悟此,歇在無造作的安逸中,不禪修任何事物。當你唯一需要做的只是歇在你自己中,你會因到別處尋覓而迷惑,這真是奇異!所有一切都具有本初本性,沒有是這個不是那個。(pp. 180-182)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473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5-10

文章SW » 2016-05-28, 16:01

不像太陽與月亮可以用望遠鏡來研究,本初心性無法物象化或以概念來領會。在「止」和「觀」的培養裡,心有「目標」或一個可專注的物件。在這個以前兩個階段為基礎的更高階的修習裡,心並沒有目標。在達到完美證悟前,我們還是受制於行為與其業果的羅網。蓮花生大士說,雖然他的見地像虛空般廣大,他對行為和其業果的謹慎,就像麵粉般細緻。行為與果報的因果關係,並不存在於自心本性(nature of the mind-itself)、究竟實相(ultimate reality)或佛性裡。但是,只要我們還在道上,行為與其後果,就是我們存在的相關部分。有些行者也許認為,自己已經進步到超越業力的高階修行。但一旦他們認為:「我已超越此。」就表示他們還沒有超越。

關於這一點,敦珠林巴(Dudjom Lingpa)的生平傳記裡講到一個有名的故事。當他正在傳授阿底瑜伽時,有一位牧羊人聽到。在那次的教示裡,敦珠林巴指出,在覺識的本性中並沒有因果,也沒有「這個」與「那個」的分別。結果,牧羊人聽完法後便想:「好極了,這樣說來,我的行為並沒有任何後果。」他想著不會經歷任何行為的後果,他便殺了一隻綿羊。敦珠林巴得知這個人完全誤解與扭曲他關於大圓滿的深奧教法後,感到很氣餒,之後,他有好幾個月沒有再傳法。

大成就者尼瑪采(Nyima Tsal)說:在心不同幻影般的展示當中,無法指出:「這個就是心。」如此,這個離於輪迴與解脫之根的自在,即是法身。

尼瑪唄巴(Nyima Beypa)說:觀察心時,它是無生;觀察物象時,它們是無概念營造。這個無二實相超越心智(the intellect)。我什麼都不知道。

吉尼亞納史瑞(Jnanasri)說:就如一個與根分開的樹幹,我的心性(mind-itself)如虛空般自由。無論什麼迷妄顯現出現,歡迎它們!我是虛空的覺觀者(contemplative)。


不管是黑色或白色的雲在空中出現,虛空的本性是不變的。雲不會影響虛空,不會傷害或利益它。它們只是在虛空中出現然後消失。同樣的,所有的念頭,不管是好或壞的,純粹只是覺識的展現。它們也沒有傷害或幫助覺識的力量。(pp. 182-183)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473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5-11

文章SW » 2016-05-28, 23:59

伽爾布巴(Cherbupa)說:在超越智性的自我釋放中,讓你無造作的身語意歇息。在無散亂與無排拒或無確認中安住。安住於不動搖的平等性中。

帕瑪史瑞(Padmasri)說:因為這個俱生佛母,不是以智性的思維與禪修的方式構成的,毋需到別處尋找法身。既然它是自生的,讓你自己安逸。

尊貴的那洛巴(Naropa)說:自覺知(self-awareness)、樂(bliss)與明(clarity)的這個意識,就是空無的法身。如果它是被建立的,這就會是有構造的覺識;但既然它是非建立的,就沒有結構。

沙瓦瑞巴說:雖然說:「虛空,虛空。」虛空的本性是完全非建立的。它超越存在、非存在、不存在與非不存在,以及任何其他可以指出的物象。

毘如巴(Virupa)說:大手印——輪迴與寂靜的平等性,本來無生、本性純淨、因沒有可指出的存在模式而無法言詮、本性無法形容,它的本體免於所有相對,無法分析、無法相比、甚至不以無法相比的事物而存在——它超越智性。

《中道般若智根章節》說:不要說:「它是空的。」並且不要稱它是「非空」,也不是二元或無二。

《辯駁異議》說:如果我有任何理論觀點,我就會有這個問題;但既然我沒有任何理論觀點,我一點問題也沒有。

《廣百論》說:既然沒有任何地方採取「存在、不存在,或既存在亦不存在」的立場,無論你等待多久,你都無法找到理由辯論。

大成就者麥吹巴(Maitripa)說:心性(mind-itself)是免於生、滅和住這三個極端。它從「我」和「我的」二元執取中釋放,它的本體是空性、本性為澄明,特點是無對象但以許多方式顯現的不斷覺識。此澄明(luminosity)超越被執取為所觀與觀者的物象。它從被具體化(objectification)為禪修者與禪修主題的對境中釋放。不思維任何事物,這份免於心智作用的自由,就是無一切活動、安逸無造作的靜止不動。沒有執著,因為無論任何顯現都不被注意。心智上是空無的,因為免於禪定的意識因造作染汙。有純淨的空性,因為沒有執著於相(signs)。它是澄明的,因為本性為明光。它是無媒介的,因為未被想法的二元執取所染汙。它是鮮明的,因為它知道自己的本性。顯現與心是無分、無礙的同一性質,因為執著於主客已消融。它是普通意識,因為覺識安頓於它無構造的本性內。它是「清新覺識」,因為想法之流並不進入心(heart)中,而這就是修習「觀」的真正精要。
(pp. 183-185)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473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文章SW » 2016-05-29, 20:50

我同時進行第六章實修的校譯,逐漸發覺有些大圓滿名詞直接套用是不合適的。

由於本書所闡釋的教本是噶舉派的噶瑪恰美(阿拉噶,也就是明珠多傑的上師)所口授,因此必須回到噶舉派大手印的架構中來看英文文字的使用。如果硬將 realty-itself 翻為法性,比照辦理 mind-itself 翻為心性,讀起來是無法領會的。又若 mind-itself 翻譯為心性,那 the nature of mind-itself 又該如何翻譯?總不會是「心的本性(心性)的本性」吧?是故放棄這種翻法。

大圓滿教法才會講到法性(Dharmata)和法界(Dharmatadu),才要區分心與心性。在噶舉教法中就一個「心」(mind)搞定了,甚少單獨講心性,因為這個心有世俗的心和勝義的心,後者也就是心的實相(the reality of mind)。

並參考噶千仁波切《心—恆河大手印,二十八金剛頌教示》,更正以下英文中譯:

mindfulness,念住→正念
apprehender, apprehendsion,覺察者、覺察→了知者、了知
對象→對境
自心(mind-itself)
自心本性(the nature of the mind-itself)
非建立(unestablished)
實相本身(reality-itself)
禪定(meditative stabilization)
有為的(compounded)
無為的(umcompounded)
澄明(luminosity)
相(signs)
世俗諦(conventional reality)
覺觀者(contemplatives)
本體(essence)

我其實對這些名相的英文都不熟,但只要看不懂就查,總是有人會翻譯,或根本是佛法字彙。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473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Re: 嘉初仁波切《解脫大道:大手印與大圓滿雙融實修教導》校譯

文章一意孤行 » 2016-05-30, 10:02

“在這段中,「覺察」(apprehension)是指對物象有概念上的執著。”“「對象內涵」是指心所集中的「目標」,有目標就會有執著”----这样说的话就厘清了我对词义的一点疑惑。谢谢!
一意孤行
一般會員
 
文章: 66
註冊時間: 2015-09-21, 09:38
來自: 中国四川成都

5-12

文章SW » 2016-05-30, 17:37

心性(mind-itself)是超越「他/她」、「他們」等的對象化。它的本體是空性;它的本性光明;它的特點是無對境之不斷覺識。這個心的精髓本性不能被找到。雖然心性(mind-itself)不是一個物象,但它是輪迴與涅槃的基礎。它超越主客的二元,並從禪修與禪修者的分別中釋放。在心性(mind-itself)中沒有執取與概念了知,甚至對辨認任何事物為何者沒有絲毫的作意。在此覺識狀態中,沒有任何構造或造作。它本性上是明光。它是赤裸、無媒介的覺識。心性(mind-itself)不需要外來媒介指出自己,因為當它顯現時,它會認識自己的本性。心與顯現是不分的續流。它們是無礙的同一性質,所以主客的執著就會瓦解。這個心性(mind-itself)稱為「尋常意識」,因為,它不是一個你必須進步才能達到的高階與高度發展的意識狀態。相反的,它是心的原來本性。但不要把它和造作、建構的普通意識混為一談。它只是自心本性(the nature of the mind-itself),既不推崇亦不貶抑地無修無改。當念頭生起時,它們立即被釋放。這樣說來,心性(mind-itself)是時時刻刻地完全清晰,無想法之流進入心(heart)中。這就是修習「觀」的真正精要。這就是直指覺識本性、自心本性(the nature of the mind-itself)。

此外,心性(mind-itself)也是觀自在菩薩,因為觀自在菩薩以大慈悲眼,無礙的觀看所有眾生。它是觀自在菩薩,因為以遍知之眼,超越智性,不落中心和極端,照見所有現象為無雜染和自光明,就如同反射一般。它是觀自在菩薩,因為自明(self-knowing)的本初智慧之眼,觀到無生之法性(reality-itself)的意義。它是觀自在菩薩,因為以離於能知、所知狀態之淨眼,它見到離念營造的明光之心。

當你了悟自心本性(the nature of the mind-itself)時,你了悟到它正是諸佛慈悲的化身觀自在菩薩。他以慈悲之眼無礙、不斷地觀看所有眾生。這是佛無勤、無礙、不斷與遍知的心。對一切有情眾生的慈悲觀照,含有如所有智與盡所有智。佛對現象的覺照,就像一面鏡子清晰反射所有影像。現象沒有融在一起;相反地,所有一切都非常清楚地被見到,一切均無雜染與自光明。佛清楚鮮明地觀到每一位有情眾生的因果與本性。再者,佛同時看到輪迴和涅槃,而不會混淆。法性(reality-itself)是實相的終極本性(法界),而且它就是空性。它超越能知與所知的狀態。心性(mind-itself)並不視自己為物象,因為它是離念營造的不二明光覺識。(pp. 185-187)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473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5-13

文章SW » 2016-05-31, 18:16

觀自在菩薩對松贊干布說:心的本體是空性,以及完全非建立的。既然從空性中,它的展現是無礙,它生起為佛身和佛的本智,在有情眾生中它是以五毒等生起。在那些他們心的本體為空性的人中,則是法身現前。雖然五毒與想法的展現也無礙,由於根為空性,它們不被阻擋而是自顯、且不住留;由於它們是自解脫,它們以本初智慧生起。視自心的本體為空性法身。由於它是不間斷的清晰,視它為報身。視自生、自解脫的多重顯現為化身。

心的空性不是只是空洞或虛無。相反的,雖然它是空性,但以佛身和佛的本智顯現。它不是在某些人身上是空的,而其他人身上則否。事實上,心的本體原本就是空性的,而且了悟他們自己的心是空性的人,法身就會在其內顯現。不需要到別處尋找。你自己審查此點。一旦你已了悟心的本性,所有心智活動以本初智慧顯現。再者,如果你對心的法身本性獲得真正的了悟,就不需要其他修法,來帶出心性(mind-itself)如同報身的光明顯現,因為它本來(implicitly)就存在,且自然地生起。

《空行要旨》說:它的最初不生起,即是法身。它的中間不住留,即是報身。它的最後不離去,即是化身。

這個與前面所討論到的源頭、所在處與離去有關。三身原本就都暗藏於法身自己的本性裡,並非彷彿法身另外再有一些什麼,來展現自己為報身,然後再做更多的什麼,來展現自己為化身。所有這些都是法身自己的天生本性。

又說:在三身的本性中,心性(mind-itself)是自解脫的。

此自顯現為三身的本性即是本初實相,它無任何方式的造作或構造。這個實相只要去接受,但不是那麼容易做到。(pp. 187-189)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473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5-13

文章SW » 2016-06-10, 23:29

《清明界精髓》說:無論什麼本體生起,都是一生起就被釋放。不管它如何變化或消散,實際上它是無建立的,而且它的消散、住留與明性都是空性的。無對境和無媒介,除了是空性本性的展示以外,它是無建立的。在這個無營造、無法形容的實相,單只要不阻礙它的光輝(radiance),一切事物都會顯現。要知道顯現的本體是空性的、無有對境與超越智性。不語那實相分離即是鮮明。

任何生起的事物,不管好或壞、美妙或醜陋,都是一生起就被釋放。它只是顯現,而且在實相上是無根基的。心性(mind-itself)超越一般真理(世俗諦),雖然它的特性是澄明與明性,但它從來沒有實存過。所有顯相無異於夢的現象,而且一開始,它們就是無建立的,因為它們之內及本身並無真實本體(no reality),只是顯現之後就消失了。事實上,這個立即生起與消失,只是一種概念的構造而已。

《主要字句》說:看你自心的本體。無任何本體被建立。

你不需要依賴很多的學術觀點或外在現象,才看到你自心的本體——只要觀看自己的心。任何人都可以做到,而且你如果去找自心的本體時,你會發現什麼都找不到。

尊貴的〔噶瑪巴〕讓炯多傑(Rangjung Dorje)說:三時所有眾佛心意的要點,聖眾所尋找的、大名聲的法身大手印,即是你自己的心。如果你不知曉自心的精髓,而想「我的心」或「這個心」的話,它只是無意義的概念。輪迴與涅槃一切現象只是這個覺識,這也是經典和密續的精髓。沒有任何要修的或禪修任何事物,只要把覺識留在它自己的光輝(radiant)狀態中。不需要懷疑這個是否為大手印;不希冀它會變得更好也不害怕會變得更糟;不要跟隨許多各式各樣的念頭。鮮明地將覺識留給它自己、讓它安逸。沒有任何事物可禪修。從你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的修習開始,念頭會認出自己的面目,同時在一刹那間,慣常習性的黑暗就徹底驅除。這即是佛果(buddhahood,成佛的狀態)。差別僅發生於一刹那間。要知道,沒有比講述大手印的支字片語更偉大,大手印是神聖的上師與成就者們的究竟實修指導。(pp. 189-191)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473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5-14

文章SW » 2016-06-10, 23:30

沒有理由說:「我不知道我的自心本性。」是你自己的心在想過去、現在與未來。就是這個心需要被認識。佛的八萬四千法門主要是與心的本性有關。美國人通常有很多的問題,但這兒沒有什麼可困惑的。只要直接進心性的本體(essence)。不理會各種念頭的蜘蛛網,不要跟隨它們。不要想把覺識放置在別處,就讓它留在原處。的確,就讓覺識歇在它自己的本性中。也許這不是那麼容易。當你讓覺識自在,不禪修任何事物時,重點是沒有執著現前。

把這個當作目前唯一的佛法修持,想著:「我不需要修行或禪修。」是一個大錯誤。只要我們還在修道上,我們還是被相對真理(conventional reality)束縛,因此依然還有禪修者與禪修的對象。我們必須以禪思四聖諦、轉心四念、行為與業果的本性,來為這個修習打基礎。如此,我們便為從事這些微細的修習創造了一個基礎。如果我們忽視基礎,只想安逸的從事不禪修任何事的話,結果我們只是在「打發時間」。那是一個大的錯誤!

在西方,有很多人都期待拋開工作、退休的時候。然後,我們幻想,我們可以只要安逸,修毋須任何禪修的法門。然而,當很多人最終退休時,他們甚至比以前工作時更忙碌;當他們終於有機會可以自在時,他們強迫性地從事更多活動。同樣的,雖然我們想要直接進入這個修習,試著只是處於當下,但是,因為有強迫性思維和執著於想法的強大習性,我們會發現自己從事其他活動。這種情況下,我們企圖自在與無所禪修是不會成功的。這些習氣,導致我們的習慣和強迫性思維生起。可是,當所有習氣去除時,即成就佛果(buddhahood)。(pp. 191-192)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473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上一頁下一頁

回到 大圓滿教法相關書籍出版及摘要翻譯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