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夢者班/做夢者班 II

本論壇自 2009 起分享南開諾布仁波切之教法,目前歸屬於象雄文化。Email: dreamworkforum@gmail.com

宗薩欽哲仁波切《不是為了快樂》摘要

《上師瑜伽》、《金剛歌》、《水晶與光道》、《日與夜的循環》、《金刚萨埵大虚空》、《觉性杜鹃》、《吽之封印中阴引导》等書籍出版及摘要翻译

文章SW » 2013-03-08, 00:30

宗薩仁波切《不是為了快樂》摘要(41):

什麼是「福德」?從某種角度來看,福德即是「能力」。事實上,它是讓我們得以聽聞、思惟、修持佛法,包括生起好奇心的能力。現今,我們的福德非常有限,以至於大多數的人都無法認知佛法有多麼珍貴。我們不僅由於缺少福德而無法修持佛法,甚至少到連享受輪迴的生活都不可得。

……

現代人缺乏福德去聆聽佛法,也欠缺福德去聽見其中真正所表達的內容;而且,經常在我們受過多次的佛法教導中,就會漏掉該次教導的重點。我們無法專注聆聽,有時根本就沒有聽到,因為心太容易散亂了。即使確實聽到了,也不會從其他角度去真正地聽聞、理解與思惟自己所學到的內容。結果是,對那些經由我們篩子般的心所意外掉落進來的一些訊息碎片,我們卻極為嚴肅地看待。

福德愈多愈好
  
你可以親自試驗並體會一下福德的力量有多大。先讀某一本法本一遍,然後以你最大的專注與決心,認真地供養曼達幾次。然後再去讀這本法本,你會發現自己的理解轉變了,比起以前只能流覽每章節的要點,你現在能更精確地理解每個字的含意。你也應該嘗試在供養過一些曼達後,回到先前讓你感到厭倦的老師那裏去領受教法,你的體驗將會完全不同。如果在供養曼達前,你定不下心來,而且到處遊蕩的心讓你感到沮喪的話,就先做「止」的修持。同樣的,你修持的體驗也將發生轉變。
  
具有福德因而能接受法教是一回事,但是具有充分的福德能聽聞法教,並且能正確地聽聞,又是另一回事,因此之故,在法教開始之前的「供養曼達」傳統,於焉建立。我們不僅在理解佛法的能力上需要福德,在法道上的其他每個步驟也都需要它,其中包括能真正地理解上師。具有足夠的福德,你就能在上師生病、打哈欠或表現出憤怒時,以有益的方式來理解他的示現。這不正是你想要的嗎?如果缺乏福德,即使上師像個天使,你也會找到批評他的理由,因而無法從此緣中受益。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322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文章SW » 2013-03-08, 00:30

宗薩仁波切《不是為了快樂》摘要(42):

福德如何產生?

讓我們迅速地趨近實相的行為或條件,就能產生福德,而非只能藉由良善的行為才能積聚。……例如:如果慷慨施捨財物,我們就能獲得豐裕的財富;如果具足安忍,我們的外貌就會吸引他人等。但嚴格來說,縱然這些善行所造的善業可能讓你感覺良好,你也無法積聚追求證悟者所渴求的那種福德。……

至於積聚福德通用的方法,其種類繁多,例如:慷慨佈施、持戒、安忍、以實物或觀想做供養、懺悔、隨喜他人的好運,以及生起慈悲心與菩提心等都是。此外,皈依也是一個重要的方法。還有,祈請聖者轉動法輪、長久住世也能積聚福德,它讓讓我們去除因過去世製造障礙而讓人無法接受法教所產生的業果。

……物質的供養並非我們唯一能做的,如果是的話,它就只適合富裕者。觀想供養的方式,能積聚與物質供養完全等量的福德。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322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文章SW » 2013-03-08, 19:45

宗薩仁波切《不是為了快樂》摘要(43):

積聚福德的方式之中,隨喜他人的成功也許是最簡單的一種,這好似在你的四周有著大量的福德,就等著你去集結起來。看到別人做了有價值的事,你只要隨喜他們的善行,就能積聚海量的福德。

……

我們遇到的許多障礙都是強大而惱人的。因此,我們藉由修持佛法的許多法門,試圖發展出一種能力,來操控、欺騙、引誘、轉化、忽視所有引來的障礙,其中最「高明」的方法就是把障礙視為「加持」。但是,要能真正這麼做,需要很多福德。

……

萬法唯心所造,心性即為法身、報身與化身,而證得心性就是所謂的「證悟」。但是,要獲得證悟並非易事,因為我們會不斷地被無數的習性所欺騙。因此,我們需要各種方法與技巧來對抗這些舊習。

在這個時代,我們要仰賴福德帶領我們更接近真相。累積福德的方法:做大禮拜以粉碎驕慢;做供養以對抗吝嗇;修學慈悲以瓦解自我;隨喜他人成功以擊倒疑忌;請求上師教導而轉動法輪;祈願或請求上師長壽住世;迴向功德。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322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文章SW » 2013-03-08, 19:57

宗薩仁波切《不是為了快樂》摘要(44):

第十二章/上師瑜伽

(以下觀想的細節是依據《龍欽心髓前行》,與你所遵循的不同前行傳承可能有所差異。)

觀想自身為金剛瑜伽母,你的三隻眼睛凝視虛空中一朵十萬瓣蓮花,蓮花中央有橫置的日輪,其上有月輪。端坐於月輪之上的是你的根本上師,他是所有皈依之源與諸佛本質的體現,以蓮花生(Padmakara)之相示現。

蓮花生大士——你的上師——坐在一輪巨大球形的彩虹內,周圍環繞著以赤松德贊王(King Trison Deutsen)為首的二十五位弟子,其外又環繞著百萬彩虹光球。上師頭頂上的虛空中,端坐著所有大圓滿(或大手印)傳承的大成就者

咒語觀想

念誦〈蓮師七句祈請文〉(Seven-Line Prayer to Guru Rinpoche)來引請上師,然後念誦「蓮師心咒」。

當你念誦祈請文時,尤其是觀想自己的上師,你要盡己所能長時間地凝視著他的面孔。往昔的大師們曾告誡過我們,在咒語觀想的過程中很容易感到厭倦,因此他們建議,當你注視上師面孔而感到疲倦時,就應當把注意力轉移到他的整個身相,或他的動作,或他所放出的光芒,或你對他的虔敬心,或咒語的聲音,或環繞的隨從本尊等。然後,一再地轉換你專注的焦點。

對那些抽著大麻、遊蕩於加德滿都街頭,半杯卡布奇諾咖啡就能在咖啡館耗上大半天的佛法浪人而言,他們或許應當正式禪坐,並且念誦一千萬遍或一億遍的心咒。而那些在倫敦、紐約或巴黎從事繁重工作的人們,在上班途中或等候公車時念誦心咒,他們或許可以得益更多。給予每個學生的方法,完全要看他們的個人情況,以及他們的自律程度而定。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322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文章SW » 2013-03-08, 20:00

宗薩仁波切《不是為了快樂》摘要(45):

「上師瑜伽」之心要

此修法最核心的要點,是將你的心與上師的心相融。……

在此,我要再度強調的是,名詞與語言有時會誤導。「相融」一詞自動地意味著在此有兩個分離的個體存在,而將它們融為一體是可能的。……事實上,你是在確立一種理解;從未有一個所謂「上師」的分離個體,可以與你的心相融。換句話說,你的心與上師的心從未曾分離。

當然,所有的修行之道最終都會被拋棄,但此刻,……慢慢地、一步步地儘量將自己跟內在、秘密的上師相融合,過了一段時間後,你會了悟外在、內在、秘密的上師其實從未曾與自己分離。

修行指南

將你的心與上師的心相融

我強烈鼓勵你一再地將自己的心與上師的心相融。當你觀想蓮師並持誦「蓮師心咒」時,每念誦一百遍時,就將蓮師融入於你的心中。這種過程你做得愈多愈好,所以每持誦十遍或二十遍心咒就融入一次,然後觀照那種「無別一體」。不用說,這種經歷一定會對你的生命有所改變。

觀照心念的要點是讓自己的心與上師的心相融,這個修持可以在各種日常情況下進行。例如,當你在電扶梯上,或在趕火車,或在百貨店裏,或在電影院中,儘量將你們的心相融在一起,直到你離開為止。這一點都不佔用時間,結束後也很容易回到你正在做的事情上,不論你是在購物、看電影或看足球賽。

所以,每天花幾分鍾將自己的心與上師的心相融,然後花點時間觀照那種「無別一體」。如果你如此修持,它會帶來一種加持,那就是在不久之後,生命中沒有任何事情你會覺得有什麼天大的了不起了。但別指望馬上見效,你要有耐心,安心地修法。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322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文章SW » 2013-03-09, 20:33

宗薩仁波切《不是為了快樂》摘要(46):

三種覺受

「上師瑜伽」通常會引起各種「覺受」(藏 nyam)。(SW註:修行者的經驗)就「上師瑜伽」而言,有三種覺受。

一種是感受到「大樂」(bliss)(SW 註:樂,大樂是 total bliss),以至於你確信自己能處理生活中遭遇的任何事情。……你不僅能相信難以置信的東西,你還會體驗到驚人的、身體上的樂受。雖然我們大多數的人都未曾體驗過這種特別的覺受,但可悲的是,它卻是我們共同嚮往的一種。

另一種覺受是「無念」(non-conceptualisation)(SW 註:非概念性)。你沒有念頭,感覺不到瞋恨或貪愛,不做任何判斷或比較,沒有不安全感,你所感知的每個事物都現前而栩栩如生,這種體驗可以持續幾分鍾、幾小時或甚至好幾天。

第三種覺受是種不尋常的「清明」(clarity)(SW 註:明性)。你所感知的一切都是如此清晰,例如,你可以看到每棵樹上的每一片葉子,而且你的直覺犀利到似乎能看到他人心裏的念頭。

這三種覺受最終會如薄霧般散去,因此它們並非你的終極目標。你也不太可能在短期內有這種體驗,我們大多數的人連第一個好夢都還未體驗過,所以需要處理覺受的可能性為時尚早。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322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文章SW » 2013-03-09, 20:34

宗薩仁波切《不是為了快樂》摘要(47):

當你感到厭倦時

不論修持何種法,我們都會感到厭倦。如今,我們容易厭倦的程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高。有多少人能滿足單一的電視頻道?所以,當你發現自己的心渙散而在找尋新目標時,就應轉換焦點。

例如,你可以想像處處都是蓮師,遍滿每一寸的虛空。當你持誦「蓮師心咒」時,六道光球瞬間轉化為六尊蓮師。再一眨眼,出現一個藍色的幡旗,然後變一尊蓮師,隨後,突然你周遭的每個人都轉化為蓮師,然後人的保溫瓶、鋼筆、鉛筆、手錶、書本、手帕、桌布、紙巾也都成為蓮師。外面的樹木、山巒、湖泊、鐵路、車輛,也全在一瞬間都轉化為蓮師的身相,甚至怡人的微風,也成為他的化現。

你也可以試著觀想蓮師位於你的頭頂,或坐在你的面前或心中。(如同前述,在每種狀況下,都能有不同的觀想。

◆當你持咒時,觀想一股不間斷的甘露之流從蓮師流下,融入於你。 
◆在夜晚,觀想上師坐在你心中的一朵蓮花上。 
◆當你進食時,觀想上師於你喉間。  
◆當你面臨障礙,例如與家人爭執或感到失落沮喪時,觀想上師在你肩上,忿怒地露出獠牙。 
◆《龍欽心髓前行》修行者可以觀想火花或蠍子從蓮師的金剛杵中射出,蠍子奪取併吞食每個障礙,直到徹底清除為止。 
◆瀕臨死亡時,觀想你的上師以紅色阿彌陀佛身相顯現,一遍遍地把自己遷入阿彌陀佛的心中。
◆想像你一天之中所遇到的每個人、每件事都與蓮師無二無別。

這是非常深奧的修行,初學者一開始或許會感到有些困難,所以不妨先從祈願的層面去做。

不要承諾過多的修行

修行者在初入心靈之道時,通常都會顯得異常熱誠,竭盡全力去修持每個所能接觸到的教法。然而同樣的,厭倦感註定會悄然而至,而且常在你進入最後階段的時刻出現。如果此時你改修另一個法,雖然,或許在幾天或幾周內新的修法會令你深受鼓舞,但就心靈的進展而言,你將墜回原點。諷刺的是,不久之後,你就會像厭倦舊法般地雙開始厭倦新的修法。

修行者成熟的徵兆

一個大修行者最殊勝的徵兆,並非生出光環,或有非凡的吉祥夢兆,或感受連綿的大樂,或能預知我們痛苦的未來。最殊勝的徵兆,是他對物質上的獲益、名聲、他的的敬仰或做為眾人的焦點,毫不感到興趣。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322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文章SW » 2013-03-09, 20:35

宗薩仁波切《不是為了快樂》摘要(48):

康楚‧羅卓‧泰耶寫過無數優美的祈請文,這是其中一篇的略譯。我們都需要祈請「安忍」,但是我們也要祈請佛法能適切地顯現。

  「……
   當強烈習性驅使我,
   當過往業力成熟時,
   至尊上師!請加持我!
   願我所行一無結果。」

在前述的祈請文裏,我們並非願讓自己的世俗願望得到滿足,而是向上師祈請:如果我們所祈求的是世俗利益,祈請上師確保這項祈願無法獲得滿足。

  「……
   請加持我!願我永遠不被業力與習氣所擊垮。
   請加持我!願我永遠不被良善的顯現所欺誑。」

常常,我們會確信有些狀況的發生,是佛法修持的正面成果。問題是,我們反被這些狀況所迷惑,而讓似乎正面的成果轉變為負面的。因此,我們應該祈願不論發生什麼,我們都不會散亂。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322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文章SW » 2013-03-10, 18:05

宗薩仁波切《不是為了快樂》摘要(49):

第十三章/「灌頂」與上師瑜伽四灌頂

灌頂——引介佛性

金剛乘則是一開始就即刻引介弟子認識佛性,並且提供一條法道與法門,修行者經由此道,有可能在修持一座法之中,就發現佛性。這種法門有時被稱為「密續之道的第一扇門」(first door to the tantric path),但一般則稱之為「灌頂」(梵abhisheka)。

……從某種角度而言,灌頂本身似乎就在告訴你,你本具佛性。

何謂「灌頂」?

梵語「Abhisheka」(灌頂)的兩個基本含意在藏語中被譯為「torwa」與「lugpa」。Torwa通常翻譯為「拆解」,其所指的是將我們包覆於內的「無明之繭」需要被拆解;而lugpa則翻譯為「傾注」,例如傾注加持,或更精確地是指發現我們的佛性。

……在灌頂中,我們被引介一個自己本具於內但尚未認識的面向,而啟動這種認識的,就是所謂的「灌頂」。這才是「Abhisheka 」(灌頂)的真義。

修法:自我灌頂

我們在日常修法中,顯然不必準備所有的儀軌物。事實上,以禪定及觀想修持來進行自我灌頂,比起繁複的儀軌效果不會不同,甚至更強而有力。四種灌頂通常是在「上師瑜伽」的結尾,你接受的次數愈多愈好。因此,你可以考慮在每持咒一輪念珠後,重複一次灌頂的觀想。

……誠如策列那措讓卓所說,如果你仍然體驗現象(外在載體與內在內容)是「世俗的」,那麼你就尚未獲得寶瓶灌頂;如果你無法體驗所有音聲都是咒語,那麼你就尚未獲得秘密灌頂;如果你無法體驗所有的心所(mental factors)[3]與妄念都是智慧,那麼你就尚未獲得智慧灌頂;而如果你不理解一切都是法身,那麼你就尚未獲得文字寶句灌頂。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322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文章SW » 2013-03-10, 18:05

宗薩仁波切《不是為了快樂》摘要(50):

認識心的本性

在第四種灌頂的最後,當你的心與上師的心融合之後,你有絕佳的機會來修持揭露心性以及穩定心性認知的技巧。這是獲得證悟的唯一迅捷之道,而且根據頂果欽哲仁波切所說,這是認識心性最快的方法。持續凝視「明」與「空」的結合,恰如其本然如是,未曾一刻與你自己分離,並毫無散亂地安住於此認知之中。……要生起悲心並祈願:願所有眾生明瞭勝義諦——「『覺—空』無造作之心」(awareness-emptiness uncontrived mind)既是究竟法身,而且從未與我們任何人分離。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322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上一頁下一頁

回到 大圓滿教法相關書籍出版及摘要翻譯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2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