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夢者班/做夢者班 II

本論壇自 2009 起分享南開諾布仁波切之教法,目前歸屬於象雄文化。Email: dreamworkforum@gmail.com

《Dzogchen Teachings》(大圓滿教法)摘譯

《上師瑜伽》、《金剛歌》、《水晶與光道》、《日與夜的循環》、《金剛薩埵大虚空》、《覺性杜鵑》、《吽之封印中陰引導》等書籍出版及摘要翻译

文章SW » 2013-02-05, 00:06

二元境(Dualistic Vision)

在佛陀的經教中說,每件事相依緣起,鏡前物品和鏡子顯現反射的能力也是相互依存的,透過這個依存性,反射鏡影就顯現出來。(p. 47)

當你照鏡子,即便你至少有「不真實」的想法,那也還不是真實的知識。(p. 48)

成為鏡子(Being the Mirror)

「當鏡子」和「照鏡子」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事情。如果我們「是鏡子」,我們就沒有二元境的概念。

如果鏡中出現反射,為何它顯現出來呢?有兩個理由:一是因為鏡子有能力顯現無盡的反射,這是鏡子的品質。再者,鏡子不會有檢視或接受它所反射的物品的想法,這就稱為它的特質(qualification)或無盡潛能。

我們沒發現我們就像鏡子一樣。

當你對於反射沒有問題時,你就瞭解到自解脫了。你並沒有改變或轉化什麼東西,你只是處於你的真實本性之中。

你記得大手印教法和大圓滿心部中「一味」的概念,如果你真的成為鏡子,你能瞭解此。無論有美或醜的反射,對你來說都沒有差別。當你處於你的真實本性之中,一點都沒有改變,那就是自解脫的真正意思。(pp. 48-49)

直指(Direct Introduction)

當一位老師給予直指,那意謂這位老師使用方法以便讓你能夠擁有經驗。以這樣的一個經驗,你能夠發現,或者介紹(指出)你的本初狀態,或者我們可以說:你開始瞭解或發現本覺(rigpa)或 instant presence 的狀態。

當指涉到禪觀(contemplation)的修習,其真正意義是說你具備那個知識,且你真正處於那個知識之中,就像是鏡子一樣。那麼我們可以說:我們處於禪觀狀態。禪觀不是只是一個想法,而是我們以經驗去發現的東西,所以著名的大圓滿(Dzogchen)——本覺狀態,直到我們發現那個狀態之前,大圓滿只是一個名相。(p. 49)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473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文章SW » 2013-02-07, 00:04

直接體驗 (Direct Experience)

當你以智識的方式來研究,你便是在追隨另個人的想法。例如,你今天可以相信你的老師,但也許你老師所言對你來說明天就不是真的了。你永遠可以改變你的想法,你有這樣的問題係因你並沒有發現你的狀態,這就是以智識方式學習的弱點。(pp. 50-51)

發現(Discovery)

同理,你透過體驗發現上師的價值,而不是藉由決定那位上師一定是你的根本上師。一般來說,許多人選擇一位根本上師也許是因為他非常有名,或其他人認為那位上師非常重要。甚至你都沒發現你的真實本性,你還一直說:「噢,這是我根本上師。」卻不是轉向其他上師並試著去發現它(but you go to someone else to try to discover it)。這是一種智識的方式決定了誰是你的根本上師。(p. 51)

沒什麼要決定 Nothing to Decide

關於修道或上師沒有什麼要決定的,你完全不需要去決定或接受任何事。特別是如果你遇到一位嚴謹的大圓滿上師,他也絕不會要求你接受一部教法、上師或者傳承;這上師只會要求你去發現並給你方法,以這些方法一起來做,你試著發現它。當你發現其一你就發現全部(知一解全),這就是大圓滿教法的基。

在大圓滿教法說到,當我們發現我們真實本性,我們就發現了所有一切。例如,許多大圓滿上師從不以智識的方式研讀或學習,當他們接受到一個確切的傳承,他們修持並使用方法,覺醒,然後成為精通博學之士,就是這樣運作的。(pp. 51-52)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473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文章SW » 2013-02-13, 00:26

第六章 大圓滿的基

一位老師給一位學生指授知識,是在指授我們在大圓滿教法中所稱的「基」(Base),或藏文的 zhi,那是我們本初以來就具有的,也就是我們的潛能。如果我們不瞭解這個 zhi,我們就不會知道指授(introdiction)所指為何。一位大圓滿上師給予一個自然狀態的指授,而人們接受到這指授或許進入到那個知識之中,這就是大圓滿的觀點。(p. 53)

大圓滿對於基的定義是,我們對於底層的實相所瞭解的並非廣為接受。因為在輪迴裡每個人都活在二元的境相中,這意思即是受限的觀點。

在大圓滿教法中,rigpa (本覺)意指對於我們真實狀態的知識,即 marigpa 的相反,後者係指對我們真實本性與潛能的無明。如果你讀經教傳統中的一本書,你會發現 rigpa 指「平常智」(ordinary intelligence),同樣,在藏文中,聰明的小孩可說是具有「一個非常不錯的 rigpa」。(pp. 53-54)

中觀(Madhyamika)

經教從不確認 ripga 如同在大圓滿教法中所解釋的,為何?在經教中最重要的觀點即是龍樹(Nagarjuna)的觀點,如同在中觀哲學中所解釋的。薩迦班智達(1182-1251)說沒有任何觀點超越龍樹,因為龍樹建立了超越概念的見地。龍樹解釋的「達到超越概念」是什麼意思?他以偉大的智識(intelligence)運用邏輯已達到超越其自身,這是中觀的最終目標。

大圓滿知識既非分析亦非智識之道。一位大圓滿老師介紹你可以用來具備禪修體驗的方法,透過這些體驗你發現大圓滿的真正意義。對於固著於經教想法的人,他們不接受那樣的過程。究其實那也不是負面的,因為經教始終致力於空性(shunyata)的理解或知識。

如果你都沒有要去獲得體驗,如何才能達至證悟呢?中觀以四種「超越概念」(按:離四邊)來解釋,那就是某物不是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四邊,四種可能,那還剩下什麼?什麼都沒有。儘管你只是使用一種智識的方式,在中觀中這也可以被認為是絕對的結論。這種分析式的方法對於大圓滿教法來說亦是正確的。

無論如何如果你加以區分,在使用邏輯系統和具有透過經驗讓你發現本性這樣作用的方法之間,你將會看出這些方法是相當不同的。這是為何中觀,其作為一種哲學系統,完全否認「基」(Base)的存在。在大圓滿,「基」並非指一種具體事物或概念,而無非是我們的真實情況(實相)。將之介紹到你的真實狀態中,你成為具有那樣知識的人,那就是指授(introduction)的意義。(pp. 54-55)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473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文章SW » 2013-02-18, 00:04

瑜伽行派系統(Yogachara System)

學習了一點經教的人再研讀大圓滿教法,經常將大圓滿的基與瑜伽行派系統中「基礎」的概念混淆。瑜伽行派(唯識宗)統使用的詞是 kunzhi,kun 指所有,而 zhi 指「基礎」。對瑜伽行派來說,kunzhi 之所以是基礎,係因那是業力潛能存放的地方。例如傳統佛教學者會問,由我們行為造成的未來業債種子如何成熟?今日又如何與未來業果現前時的那刻相連?這種子如何保存,以及為何它不會變異或喪失其潛能?要回答這些問題,瑜伽行派學者安立了 kunzhi,即所有一切的基礎,在那裡業所製造的種子如潛能般被保持。(pp. 55-56)

教法如大圓滿,亦如同密續的原則,係相關於個人的覺觀與禪修經驗。那些駁斥大圓滿的人只是追隨邏輯的系統思維與判斷,這種態度跟教法的真義不相應,因為你不能夠透過智識的方式讓你自己證悟。因此,你必須清楚區別這兩種非常不同的方法,即邏輯的方法和經驗的的方法。你可以僅以你知識狀態的經驗邁向證悟。(p. 57)

那些駁斥大圓滿的人經常說,大圓滿解釋基是受到瑜伽行派系統的影響。事實上,大圓滿的基跟瑜伽行派的概念一點關係都沒有。在瑜伽行派,這個基礎跟心有關,也因此是跟心智功能有關,然而在大圓滿中,這個基是我們真實本性與潛能的一個面向。

在瑜伽行派和大圓滿之間存在著些類似的用詞,瑜伽行派說萬法唯心造,而在大圓滿,我們有心部(Semde)系列的教法,sem ,梵文為 chitta,意指「心」,然而在此架構中它是指心的本性。大圓滿好像是說所有一切某種程度是心的顯現,如此這兩個系統似乎相當類似。但是瑜伽行派,是以一系列邏輯的步驟以一種智識的方式開展,因而相信心創造了什麼。

這並非大圓滿的見地,毋寧是說,大圓滿陳述的心或心的本性——即我們的潛能——就像一面鏡子。反射出現在鏡子中,當有助緣就顯現,但這並不是說鏡子創造了你所看到的。你必須瞭解這個區別。所有一切,好的或壞的,出現在鏡子裡,這種顯現能量的模式稱為 rolpa。Rolpa 指在其自身層面顯現(manifesting in its own dimension),這個顯現之所以發生係因為助緣出現所致。(p. 57)

鏡中反射是因為助緣在場,但鏡子並沒有創造鏡中的佛或狗。如果你瞭解那個區別,你就理解為何在大圓滿中的基跟瑜伽行派系統中所理解的基礎毫無共通之處了。(p. 58)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473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文章SW » 2013-02-22, 00:11

基的三面向(Three Aspects of the Base)

基有三個面向:本體、本性及能量。其本體是空性;其本性是明性;其能量是無礙周遍。透過瞭解到何謂「能量」的內涵,我們可以對個人本俱潛能——其顯現為聲、光和光線——達到一種確信的知識。這個基的知識及如何使用它(work with it)便是大圓滿教法。(p. 59)

本體(Essence)

當一位老師給予本性狀態的指授時,他將那個正接受指授的人帶進一個對基的知識的直接體驗之中。但我們如何能達到對於本體的知識?本體是空性,要發現此我們必須自己來體驗它,瞭解當我們說到我們真實性是什麼意思。關於此大圓滿根本文證實道:「什麼都沒發現是你最大的發現。」我們的真實情況是空性,所以有什麼可以發現?即使我們相信有東西可以發現,但事實上那裡什麼都沒有。當你自己發現到那裡什麼都沒有時,你就已經達到最大的發現。(pp. 59-60)

本性(Nature)

這個基的本性就是明性(clarity)。我們的念頭顯現,好與壞所有這些念頭以及所有我們關於身語意的經驗都是我們明性也就是本性的一部分。這個明性是我們真實情況的一部分,這也是為何我們稱之為「本性」(Nature)。本體和本性不是兩個別的東西,而是我們真實情況的兩個不同的面向。(p. 60)

在大圓滿教法中,空性也被認為是重要的,因為它是本體,但是這個本體也被理解成具有其本性和其能量。我們真實本性不僅是空性,作為一個大圓滿行者,我們必須瞭解此,所以這個本體具有明性的面向,而我們發現到明性也是我們真實本性的一部分。

勝義諦或絕對真理這個詞,指涉空性狀態,這跟在大圓滿中的本體的意思一樣。而經教中所指涉的世俗諦或相對真理,則有淨與不淨相的概念。(p. 61)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473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文章SW » 2013-07-14, 00:09

袞都桑波,或普賢王如來(Kuntuzangpo, or Samantabhadra)

在梵語,我們使用這個詞 Samantabhadra(普賢王如來),而在藏語就稱袞都桑波。「袞都」意指「所有一切」,「桑波」則指「好」。當你受制於情緒和所有其他一切,輪迴就變成悲傷和問題的因,當你不具有真實的知識,那麼你也就不能說 Samantabhadra,也就是一切都好。(p. 61)

即便是業力境——我們一般認為很悲哀的情況,它也是我們明性的一部分。(p. 62)

密續的轉化(Tantric Transformation)

密續的法門涉及將不淨相轉化為淨相,然後融攝淨相於我們真實的情況(實相)。

在大圓滿教法中,不淨相被視為我們明性的一部分。我們知道本體即我們的真實情況,所以我們在那狀態下處於當下,以及我們知道明性是我們的真實情況,所以我們在那狀態下處於當下,這兩者沒有差別。(p. 62)

一味(Same Taste)

在大圓滿教法中,行者明白所有心念、所有情況都是我們明性的一部分。因此將不好的轉化為好的,對大圓滿的方法來說不是那麼基本,因為處於覺觀狀態,我們是真的處於好壞無分別的狀態。在覺觀狀態下,這種對立成為「一味」。這也是為何大圓滿法教之特色法門稱為自解脫而非轉化。(p. 64)

自然狀態(Nature State)

大圓滿的原則就是自然狀態的知識,若有這份瞭解,所有一切都能融攝於該狀態之中。「融攝」(Integration)並非意指把兩樣東西放在一起,或改變某樣東西的面向。毋寧是單純地處於這狀態本身的當下,我們什麼事情也不做。這就是大圓滿法教的特色方法,亦即明性的真正意義。

我們並不認為覺觀(contemplation)或禪修(meditation)意謂保持寂靜,這樣的態度屬於經教傳統。

既然我們真實本性不僅僅是空性,還包括明性和能量,我們必須發現我們自己處於我們的能量和我們的明性中。

在密續的修法中,有許多持誦、唱誦、四處移動等等,因為那涉及融攝能量於運動中。(p. 69)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473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文章SW » 2013-07-17, 17:10

能量(Energy)

我們的能量如何顯現?它跟我們的真實情況——我們的內在潛能——有關,這潛能顯現為聲音、光和光線(光芒)。藉由我們這內在潛能——聲、光和光線——我們就能夠跟傳承及不同的法門連結,而這可能性是為了轉化為本尊和壇城而創造的(and the possibility is created for transforming into the deities and mandalas)。當你在你有生之年接受了轉化法的傳承,教法就透過傳承和咒語的力量而與你的真實情況相連。於是,假如你實修此法門,你將會有可能獲得某種禪修體驗(meditative experiences),圓滿顯現(total manifestation)的可能性亦然。

接受灌頂就意謂我們被賦予證悟某些成果的可能性。

因此,我們的情況一方面是空性,而另一方面則是無盡的運動——也就是我們的能量。

在中陰階段寂忿百尊的顯現只會出現在曾經接受過中陰教法的人,以及至少跟傳承有一丁點連結的人身上。有這歷程的人會有這類的中陰境相,是因為他們曾經獲得那個能力而創造了那個可能。如果你從未接受過那種教法,那麼死後,你只會經驗到聲、光和光線,而這其實是所有眾生的本性,也就是內在潛能。(pp. 66-68)

查、羅巴和旦(Tsal, Rolba, and Dang)

三身(three kayas)跟我們情況的三面向有關。當你發現了你的本體,這就表示你發現你基(Base)當中的法身。當你發現你的本性,也就是你的明性,你就發現了你基當中的報身。當你發現你能量無間斷的連續性,你就發現了你基當中的化身。

法身面向稱為「旦」(Dang, Dan)能量,「旦」意指處於覺觀狀態,我們基的真實情況,亦即能量,以水晶球的方式顯現。如果水晶球放在紅桌面上,它看起來就是紅的;而在綠的桌面,看起來就是綠的,諸如此類,但事實上它的基本情況從未改變。這樣的能量稱為「旦」的顯現。

鏡子的例子是用來解釋稱為「羅巴」(Rolba)能量的面向。反射之所以出現是因為我們情況中的自然本能會去反射,所有一切顯現出其顏色、形狀、尺寸,任何東西都會呈現出來,那就是稱為「羅巴」的能量面向的顯現特性。

另一種能量顯現稱為「查」(Tsal, Zal),則是跟化身情況相關。這種情況所使用的例子就是一塊被陽光所照射的水晶石,從水晶時中射出無盡的彩虹光到房間牆上,但如果你看進去這塊水晶石,你找不到內部有這些彩虹光,它們只可見於外。這種能量面向稱為「查」。(pp. 68-69)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473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文章SW » 2013-07-19, 00:04

第七章 普賢王如來祈願文 Invocation of Samantabhadra

一切具有相同的基(Everything Has The Same Base)

一個基不是指唯一的基,而是同樣的基。這是為何在大圓滿我們說從一開始我們的狀態就是覺悟的狀態。

二道(Two Paths)

如果我們本性中具有運動,它就必然顯現。如果我們有顯現反射的能力,那麼當情況出現這些就會顯現。

當我們超越時間,我們就處於覺悟狀態而不再是在輪迴中了。

如果念頭生起但我們不追隨,這就是覺觀狀態。明性狀態,或者稱「instant presence」,就是覺悟的狀態。

一般來說,解釋是說一開始就處於 instant presence 狀態且永不分心散亂的人,即具有這份知識或了悟。這份本初的了悟被稱為普賢王如來,它是阿底佛的象徵,也就是本初佛,祂從本初以來從未受到二元境相所制約。(pp. 71-73)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473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文章SW » 2013-07-19, 17:21

本覺與無明(Rigpa and Marigpa)

本覺指知識或處於那份知識與了悟;無明指無知於真實知識或了悟。如果我們無明,我們就完全落入二元觀。

我們看到美好的事物,一透過我們的視覺接收到這訊息,我們的判斷馬上就生起:「哦,多好,我喜歡!」這表示我們接受並製造了貪執。接著我們努力奮鬥想要得到所執著的東西,當我們沒有得到,我們就感覺痛苦。這是它如何落入痛苦的。

這是我們兩種主要情緒:貪及瞋。

佛性本質(Buddha Essence)

在經教中稱「佛性本質」,意指每個人都具有佛性本質,而如果我們犧牲並自我清淨,就有可能可以證悟成佛。

證悟(Realization)

透過這個祈願文,我們能夠擁有這個經驗並再次處於我們真實潛能之中,這就稱為證悟或開悟。如果我們在時間架構內透過行動創造出什麼,我們就絕對無法超越時間。在我們的實相中,基是超越時間、超越考慮、超越解釋的——即超越一切。這是為何釋迦牟尼佛在他生命終了時說,無智、無道亦無得(no wisdom, no path, and no realization),為何他否決所有這些事情?我們總是落入概念,如果我們說「智慧」,我們就有了一個概念,而如果我們維持在這個概念上,我們就會有問題。證悟必須超越所有這些,即使在經教佛陀也以此方式解釋事物。(pp. 74-76)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473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文章SW » 2013-07-30, 00:13

自圓滿(Self-Perfection)

為何我們說到本體、本性和能量呢?因為當我們探尋,找不到任何東西。我們總是觸及空性;我們的真實情況(實相)即空性。觸及這個空性,我們就發現我們的情況。

儘管我們只找到空性,我們的實相卻是具有無盡潛能的空性。這不單單是想出來的空性,諸如兔角或馬角的想法,這些動物本來就沒有角,但你可以想像牠們有,即使這根本不存在,這種空性,它沒有任何功能。

具無盡潛能的空性(Emptiness with Infinite Potentiality)

不具功能的空性跟我們真實本性——法身之法性——的完全空性(total emptiness)不同,這種空性可以有無盡的顯現。我們可以觀察虛空的空性以及這層面無盡的顯現。當我們凝視天空,也許什麼都沒有,然而當有雲生起,這些顯現不能跟天空的虛空分開;他們顯現在跟虛空同一個層面。同理,空性具有無盡潛能,也因此我們說我們的本性是明性(clarity)。即使它是空性的,透過其自然明性,它就顯現出一切為能量。

三身(Three Kayas)

本體(本質)是空的,也就是法身。本性是明性,意即顯現,為報身。能量無礙周遍指化身。

發現我們真實本性並非意指我們顯現出功德特質。在大圓滿教法中有個行者知識的例子,其類似於老鷹蛋。老鷹的蛋跟其他的蛋不同,當破蛋而出時,小鷹已經完全長好並能夠飛行,從一開始就是自圓滿的。這是為何說它就像是大圓滿行者,即使我們活在受限的物質肉身當中,我們的能力、知識和瞭解都是完美的。當我們從物質肉身解脫出來,我們就能證悟所有這三身。(pp. 77-79)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473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上一頁下一頁

回到 大圓滿教法相關書籍出版及摘要翻譯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