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傳)接下來是第二個〔綱要〕:所有伺察皆不脫離迷惑之道,而發願修持現證本覺的訣竅。在根本頌裡面說:
16
伺察意句細線迷亂道,(作意文字道)
如何宣說不離分別網;(任言僅念網)
不由教生自己所證義,(不立經文授)
願能以心修持深竅訣。(口訣心修願)
這邊第一個詞叫做伺察,指的是我們用念頭反覆的去探究思索時、非時,有、無有,的這種態度或者是思想的話,都是屬於伺察的範圍。如果是用伺察的角度去追求超心法或者是離心的法性的話,是見不到的、是沒有辦法側見的。(英譯:這裡我們說思辨性的想法,就是概念分析這個詞所涉及的概念化,它說的是編織分析,所以在詞中叫概念分析。這就是我們所做的一切,從概念上分析任何事物,這都未超出了智識範疇。)
根據大圓滿,這些都是超越八乘的,也就是法相三乘、外密三乘,還有瑪哈還有阿努瑜伽兩者,這八個。這八乘都沒有辦法直接直指我們的本明(覺性)。那麼在這邊就發願,希望能夠透過口訣而顯現,能夠不由教生自己證得自生本明的光明。(英譯:這個自明覺知就是這個分別覺知本身。所以這裡說的是願我能體悟這種自明的覺知。)
有時候在藏文的spun pa,有時候它的意思可以稱之為糠秕,也就是我們稻穀類的外殼,就是我們米的外殼。那這意思就是說:我們要去除這些外殼的糠秕,而取其精華,精華赤裸而現的意思。那這樣的說法在米滂仁波切的著論裡面,也有這麼做解釋的,這是其中一個意思。
另外一個解釋是組成線的細絲,也就是我們要捻揉而形成線的那個材質,就是那個細絲,這是其中另外一個解釋。那大家可以依照自己的理解去使用,這樣會比較好。那我個人的主張,我認為它這邊指的是組成線的材質、細絲或細線。為什麼呢?因為下一句就提到了「不離分別網」(the net of the thoughts),所以〔這個〕網它的編織物是〔細〕線,是需要透過線而去織成一張網。
這邊細線糜織成了一個分別念的網羅,要怎麼樣理解呢?可以理解為:有時候一些外國人,他會將他的頭髮編起來,然後編起來之後,變得非常的牢固,乃至於有時候理髮器也沒有辦法剪斷;(英譯:因此,當我們想到這些細線時,它們會變得有點纏在一起,就像有些人的頭髮乾到打結,他們無法梳頭髮一樣。這就是我們的念頭變得更加迷亂。)有時候頭髮直接纏繞在一起,我們也解不開,洗澡的時候也沒有辦法讓他解開,也沒有辦法洗頭,然後就產生污垢,而會有味道。所以完全不知道它交織的地方在哪裡,找不到頭髮的髮根,就像找不到線的線頭一樣,完全解不開。
通常我們對於世間法來講,是需要反覆的去推敲,然後分析才能夠明辨一件事情的事物的本質。但是法性〔本身〕是離於戲論(分析推理)的,所以如果我們用分別念、用世俗的念頭去反覆地推敲的話,只會反覆地障蔽法性,而不得其門而入而已。(英譯:所以我們需要自然安住於法性,而不是去分析法性。)
過去有一個大上師揶揄,跟我開玩笑說:你們寧瑪派認為所有伺察都是迷亂道,對嗎?但是佛陀的經教和法語,都是用文字記錄在書本上面的,那這些豈不都變成了迷亂道了? 我就回答他說:從法性〔本身〕的層面、角度來說的話,那這些確實都是迷亂道(delusion)。就像在《寶性論》,或者是說現在有時候會翻譯成無上續,這一本著作裡面做了九種譬喻〔和三種邏輯〕,我們從理上面去分辨的,或者是科判法去抉擇的,這些都是世俗法,故而可以確認這些伺察的,都是屬於迷亂道。
但是在這邊,我們要說的不是要輕視佛陀所說的經,以及後代祖師所著的論,不去起恭敬心,並不是如此(並非我們就不需要這樣的教法)。就像這些都是令我們顯現本性或法性的方法,就像密咒乘它也是方法,所以我們不需要去遠離(捨棄)這些善巧方便。
(口傳)那這邊講述了,我們透過文字伺察的方式來理解法身,那伺察它是屬於譬喻的(但法身本身是超越這些譬喻的);我們要譬喻的對象、要指明的是道理,所以伺察它只是作為一個譬喻,能夠顯現出法身、講述法身的意思(因此,法身中的類比是無法匹配的)。
所以這些屬於世俗層面的,不論是各種形式,不論是從文字,或者是說從咒語的方面,都是不離於念頭的藩籬的。因為如果我們要宣講、要解釋的話,都需要透過語言,語言它就是文字的堆砌而成的。(英譯:無論我們如何小心地描述這些詞句,但這些詞句都是來自我們的概念,所以概念和詞句並不能真正解釋實際的含義。)
就像巴楚仁波切說的,對於一個瑜伽士來說的話,如果他極為細微地去分辨許多宗義或者是道理等等的話,那這些並沒有辦法讓我們領悟法身,反而會讓自己迷亂。(英譯:巴楚仁波切說:如果你從不同的哲學體系中獲取知識並不斷積累,那將無法證悟法身的真實本性。)
(口傳)那這邊就講述了,大圓滿是一切見地的究竟、一切乘門的頂巔,所以如果證悟大圓滿〔意義〕的話,也就通達了一切乘門的道理。那麼接下來,我們做迴向發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