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夢者班/做夢者班 II

本論壇自 2009 起分享南開諾布仁波切之教法,目前歸屬於象雄文化。Email: dreamworkforum@gmail.com

大圓滿同修會台灣格培林臉書(1)

大圓滿上師南開諾布仁波切,被認證為寧瑪派、噶舉派重要上師轉世,成長與就讀於薩迦派環境,也師承許多利美上師的教導口傳。任職義大利大學教授時研究西藏文化,特別是古代西藏史(包括苯教),因此被訛傳誤認為改信苯教,他是這方面的最具權威的學者專家。

《遠離四種執著》(6)

文章SW » 2013-10-04, 23:03

禪修者具足,斷煩惱良方,成道解脫根,成就佛果因。
證得解脫法,必禪修成辦,執此生修行,隱居仍無暇。
持經心無念,嫉修嘲聞思,散亂自禪修,八風應斷捨。


接著討論修。禪修者要克服情緒,有點像是對治法,如此追隨解脫道,你可以進入真實本性狀態。不禪修就不能證悟,禪修或實修就像獲得佛果或證悟的種子,所以很重要。但是你從事這些只是為了世間八法,只對現世有興趣,就毫無利益,你應居住於靜謐之地。有些人想到山上或洞穴中閉關,你堅持以此方式修行,例如我們的 Merigar(火山營)也有閉關處,我們有人會送食物。有次送飯給閉關者,她還要求給他的手機充電,你就知道什麼意思了。

金剛乘風格有修持儀軌,例如你閉關修曼達拉瓦長壽法,我們有小書可以閱讀學習,這一般稱儀軌,不同修法都有不同儀軌,因此按照儀軌精確來修,而不是思想判斷還打電話,這樣居住於靜謐之處也沒意義。因此你個人閉關有修法解釋你就讀,至少例如我們有如何修金鋼盔甲的小冊子,修三天持咒就可以有此功效。有人說閉關可以修幻輪瑜伽(Yantra Yoga),那是身體層次的,你還可以用放鬆的方式來修。有時解釋還說可以自己定計畫,進行身語意三方的修習,你若長時期的閉關可以自己安排,但有閉關手冊你就照指導來修。

當你閉關你不要想這些事情,當閉關完多得是時間可以想,所以不要分心。還有你在持咒時,很重要的是要專注於觀想,這是品質地來修。不然像低階密續的修法,他們一開始有觀想,但隨後就忘了,只顧著唸咒,因為他們只著重持咒數量,所以要產生修法功效很花時間。低階密續的修法,灌頂完總說要修幾萬遍咒語,所以他們只專注於持咒數量,日夜分心地來持咒。所以保持觀想的這個呈現一會兒,然後當你持咒,咒語跟能量運動有關,咒語融合於自然的聲音,你以這樣的方式持咒,念頭來也不追隨。你這樣修誦一百遍,比你分心唸一萬遍還快起效用,這稱為品質的方式。

有些人不知道如何幫其他人修保護,這時如上述方式一樣修,你持誦很多次後,可以加上咒語的行動,咒輪朝四面八方放射火花,你送光給需要幫助的人消除他的負面,你稍微觀想一下照樣持咒。你需要知道如此應用。所以不分心很重要,你做很多禪修、觀想只是為了世間八法,你應該拋棄。以上解釋第一句:「如果你執著此生,就不是佛法修行者」。

(2012/01/22「札巴蔣稱:遠離四種執著」禪修營開示)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323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遠離四種執著》(7)

文章SW » 2013-10-04, 23:03

為證涅槃果,須斷三界執,為斷三界執,謹記世間患。
第一思苦苦,三惡道之苦,細思心肉顫,若墮無能忍。
善業斷苦苦,諸未能行者,自種惡趣因,輪轉誠可憫。


接下來解釋第二句。如果你執著於三界輪迴就不是「聶炯」——指出離而超越這些,現在解釋這方面。為獲得涅槃——解脫輪迴,超越痛苦,即便是佛陀也示現死亡,也就是示現般涅槃,但之前佛陀示現人身和人類的情況。西方人以為涅槃是天堂,因為西方傳統有這種天堂的想法,所以他們以為天堂是很棒的地方,有所有的享受等等,在報身顯現是有可能,而沒有任何痛苦,總是超越此。有人還稱很棒的公園或旅館叫「涅槃」呢!為獲得證悟涅槃的佛果,需要克服或釋放對於三界和六道輪迴的執著,首先要記取並覺知流轉輪迴的後果、問題和痛苦,流轉於輪迴就是所有受苦的顯相。

你知道佛陀給予四聖諦的教法,首先解釋苦,因為苦就是流轉輪迴的性質,我們知道處於這樣的情況。苦苦,就像我們有雙重的苦,那指全部都在輪迴中流轉,無人能得到快樂,處境總是受苦。有時候雖然表現出好像不是受苦而是不錯的事可以享受,但本質還是苦。即便一時顯現如此,但隨後它的本質便顯現。例如我們有六感官,接觸客體而執著,就像晚上飛蛾撲火而死,因為牠們看到光覺得很好,沒看到負面不然就逃走了。首先享受光,但隨後就死了,這是眼睛的例子。第二個例子是獵人放音樂進入森林,動物聽到音樂很享受,獵人慢慢接近就被射殺了。還有蜜蜂嗅花蜜,當天氣變化花閤起來就被關在花裡。還有身體巨大如大象,喜歡泡在泥漿中,有時像流沙牠們起不來也死了。

這些是我們一般都有的問題,特別是下三道有雙重的苦(苦苦),我們有很強烈的苦受。例如前行教法中解釋下三道畜生、餓鬼和地獄有多苦,薩迦派前行有很詳盡的解釋,當你讀這些感受他們的處境,你會覺得自己身體也有感受,所以是很沈重的苦,我們無法忍受這種情況。為了斷除這些苦,我們盡力累積善業,雖然我們有此知識但只是停留在心智,還是有下三道的因。就像農夫在農地工作,首先撒種,然後除草,澆水,時間到就能收成,這稱「松朗」,但是我們依然分心散亂,這很丟臉!

(2012/01/22「札巴蔣稱:遠離四種執著」禪修營開示)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323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遠離四種執著》(8)

文章SW » 2013-10-04, 23:04

思壞苦而知,天人淪惡趣,帝釋轉凡夫,日月終趨闇,宙王生為奴。
佛說此教法,凡夫不能了。自觀人間相,富強變貧弱,歡場變荒台,超乎於想像。


苦有時也會變化,像天人可以活好幾千年,他們都沒有問題只有享樂,即便有修道和可能性可以修行,但絕大部分天人只知享樂,有天他們來到生命盡頭,因為天人和阿修羅也像人類壽命受限,他們分心直到生命盡頭他們才終於發現——因為他們有很高的明性,發現自己將墮入下三道,因為所累積的福德都消耗殆盡,只剩下下三道的因,他們發現這個情況,他們的享樂馬上轉變為非常沈重的痛苦。

我們人類情況也會有這種情況:你一直很快樂,突然意外而死亡或很恐怖的事,所以是壞苦。即便我們在上三道也會墮入下三道。天道曾向佛陀請法的帝釋天——這是族類名,也會轉生為凡夫;宇宙之王消耗福德之後,也會變成奴僕服務別人。

這些我們從佛陀的書或傳記中得知,你若讀佛經就可以瞭解這些情況,但我們不能具體處於該知識中,一般人無法有此具體的知識。我們觀察自身、我們的情況——人際關係、國際關係:本來好友也會變仇敵;有些人富有不久後就變窮,情況會改變;很有權勢的人,後來也會失勢;曾經繁華的地方也會空無一人。這些是人類層面我們可以理解什麼是苦的改變。

(2012/01/22「札巴蔣稱:遠離四種執著」禪修營開示)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323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遠離四種執著》(9)

文章SW » 2013-10-04, 23:04

思一切行苦,知行無有盡。眾寡及貧富,皆有遷流苦。
窮畢生準備,準備時死亡,命終仍不止,來世又準備。
世間集諸苦,執著者可憫。


你看首先解釋雙重苦,苦苦,這是下三道的苦;第二個解釋壞苦,變異之苦,像是天人的苦;還有另一種苦,思苦,你以為你照時程修行,某時會有好結果,但是時間到了你沒有享受,反倒製造了下一階段的工作,如此無有盡時。例如你說我們有一群人可以成功做完這件事,但當你有許多人時就有許多問題,即便少少人也很難有共識。所以不同政黨或不同群體的人很難運作,即便很多人或很少人都有其問題。

有些人想:我有錢後我可以修行並行善,你總是專心賺更多錢,當你不成功就有問題;如果你成功了,你還是有很多問題。巴楚仁波切說,如果你有豬、你有豬的問題,如果你有馬、你有馬的問題,所以總是有問題。這偈頌就如此說,這些真的很有趣!我們一生都在準備,我們準備所有一切,即便修行我們試著寫下所有東西,因為很重要某天可以修,所以是為了某天可以修,那個某天永遠不會來。直到某天生命最後一天,你只發現你都在準備,消耗一生於準備。

即便準備也沒有結束的一天,每個人都是這樣死的。即便我們死了,準備還沒結束,因為我們的心識還在,隨後在中陰又要轉生,我們轉生後又開始我們的準備,我們慢慢長大都在準備。就像小鳥,我們準備如何找到食物和巢,總是開始準備。世間總是苦,放諸四海皆然,還繼續執著真是丟臉!所以有生之年要做有意義的事。

(2012/01/22「札巴蔣稱:遠離四種執著」禪修營開示)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323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遠離四種執著》(10)

文章SW » 2013-10-08, 00:23

離執證涅槃,證涅得安樂,親證宣此頌,遠離四執著。
自解脫無益,三惡道有情,父母若受苦,自求樂可憫。
願受惡趣苦,諸善歸有情,願功德加持,普皆證佛果。


遠離四種執著就是涅槃。當我們處於所有眾生受苦的情況中,只想到自己的證悟真的是很丟臉!所以我們始終要保持覺察,我們如何身為人,人類有機會遵循教法等,即便我們有此可能性但我們活在時間中,時間無常,時間消逝我們也喪失所有可能性;大多數時間我們都處於二元,終生造業,如此輪迴永無止盡,這類「四轉心」(Four Mindfulness)的思維我們要經常覺察。有些人沒有機會步上修道就只能一直受苦,所以我們要利益這些眾生,我們基本上要以覺察而行,像菩薩培育菩提心等就會越來越具體。所以不要只顧自己利益,這稱自我,只為了我的證悟、我的地位等,所有執著依此而生。

願所有受苦都在我身上成熟,而我的利益都給一切眾生,這在大乘中稱「自他交換」(Tonglen,施受法),我供養我所有好的事物,這是心智上的修習和鍛鍊,同時所有眾生的苦都來到我身上,以此利益眾生他們就可以快樂。首先,每件事都是相對的,其真實本性是空性,佛陀說一切不真那你何必害怕?例如有些人修施身法,覺得這很棒,說到砍斷自我,你覺得這很好。但有些人當他們修施身時,有人說:「哦這是很危險的修法,因為你召喚所有惡靈,他們來了也在場,然後你享受你吃的、你帶的還有肉身,也許修了後會有麻煩。」這已經是執著不是嗎?首先你應該瞭解何謂執著然後根據這樣來做,執著的不是你的身體,而是你對它執著,執著是心智概念。所以你知道這些物質肉身都是相對的,你布施供養出來。你可以修施身法好幾小時,保證修完你的身體還在,你可以具體看到,為何要害怕?那只是心智概念。

龍樹菩薩的歷史,龍樹菩薩禪定中去了天界,天人為檢查他的修行程度是否達至高階證悟,便對龍樹說:「請給我你的頭。」當然龍樹知道是檢驗他的能力,所以他說:「請砍。」但怎麼都砍不下來,因為他已經沒有可以被砍頭的惡業潛能,所以龍樹觀察他還有哪些未淨化的惡業,發現他曾經用草傷害了一個生物,所以他說刀砍不了我的頭、要用這個草砍我的頭,這位天人將此草放在他脖子頭就掉下來。這是個例子,證悟者對此沒有問題,當我們有這樣的證悟就能超越時空,這是為何有些證悟的大成就者即便在屋內,有時也可以在屋外,我們說是奇蹟,這不是奇蹟這是真的,因為他們已經完全超越二元境的限制。

像竹巴袞列(竹巴噶舉的大成就者)傳記,因為這傳記很有趣修行者都很愛讀。我們有些修行者很喜歡成為像竹巴袞列這樣,但這不是很容易,因為竹巴袞列已經證悟,我們的證悟則不具體。有人認為自己發現真實本性、處於自己真實本性中,這很好我很高興我的弟子有這樣的知識,但依然未達證悟,因為我們完全依賴物質肉身而活。你是否需要飲食?你試一個月證實自己是否證悟,我們就可以發現。如果你不能就還是依賴身體而活。竹巴袞列可以被關進監獄也沒問題,幾小時候他可以出現在任何地點,如果你沒有這種證悟就依然有時空侷限。所以重要的是我們知道這些事情,我們盡力而為,我們知道這些練習是心智訓練,我們盡力來做。

每次我們迴向功德都是迴向所有無盡生世以來累積的功德,大乘認為迴向很重要,《入菩薩行論》中寂天菩薩說所有你布施供養所累積的功德,如果我們不迴向給眾生,而只自我地為自己利益,只要生起強烈的瞋怒就全毀了,所以迴向給一切眾生就不會毀掉。這裡迴向給所有一切眾生,以此我們所累積功德的潛能,所有眾生獲得並顯現全然的證悟。這也是心智訓練,我們如此訓練,我們如此想著來迴向,這不能保證我們迴向所有眾生都能證悟,但至少我們以咒語加持他們會獲得些利益。而以我們自身而言,我們迴向就會增進更多福德,所以不要只為了自己而私藏。

(2012/01/23「札巴蔣稱:遠離四種執著」禪修營開示)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323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遠離四種執著》(11)

文章SW » 2013-10-13, 00:19

執取物自性,必不得解脫,
執有無解脫,執空無天界,
無明二俱執,歡喜住中道。


這裡解釋最後一種執著。如果你有主客等概念,你相信並以此生活,當然你就有所執著,即便你認為我有見地:它是空性等等,這也不相應。即便我們在任何處境中——指一般處於二元的情況,我思考、判斷,或有時我們修法,應用咒語、手印、觀想,我們會遇到許多情況,我的情況或我處於任何情況,無非都是處於法性和法界之中。法界是佛陀所說的實相,即一切不真實的情況就如同夢等等,我是修行者就始終處於此情況中。如果我受概念所侷限而總是追隨心,認為這是這、那是那這樣具體,表示我們完全受心所制約,我們依此製造越多問題,即便我們知道這些知識卻總是智識上的瞭解而把它放在一邊。

現在我們遵循教法就應處於此狀態——實相的空性法界,不論任何修法以此來做。大乘修行說「三殊勝」,當然大圓滿或金剛乘行者也使用它,首先皈依,其次發菩提心,第二個是每件事都以法界知識來攝持,所有一切都不真實、是空性,那就是真實本性。皈依很重要但有不同觀點,在小乘風格佛法僧很重要,否則無法證悟;在大乘經教也是如此;在金剛乘風格則將三寶真義與三根本結合:上師、本尊、空行,上師即代表佛法僧。佛陀心的狀態代表法身,不是僅有肉身、最重要的是法身,這也是上師的真實狀態;上師的教法就是佛法,金剛乘有不同密續如生圓二次第的法門,僧則像工作、保護教法如空行勇父等修行者,以此精要來皈依。

大圓滿法中終極的皈依就是上師瑜伽,因為上師給你直指以發現真實本性,處於教法狀態就是上師瑜伽,這樣每件事都完美皈依。我們皈依表示我們在修道上,知道精髓在於我們真實本性,這是皈依的真正意義。不是我們唱誦皈依,這是很相對的事情,至少你唱誦要明白意義,其意義就是上師瑜伽。

所以每次修法,就是提醒自己還在修道上是為了證悟,若不證悟無法利益眾生,這是為何我們先做皈依。同時當我們修皈依,要以何動機呢?有時我們只是很自我地為了自利,所以我們檢查動機,修正為菩提心,為了眾生而皈依這才是正確的動機心,這稱為發心,因此一開始不可或缺的就是皈依發心。在我們開始任何修法前,不要存有二元觀或心智概念,知道每件事真實本性都是不真的、都是法界,我們以此知識加持我們所有的修習,那麼我們的修行就會變得完美。所以這稱為「三殊勝」,修行時我們必須要運用這個。

要解釋更詳細一點,誰相信永生不朽(常)這類概念,這稱常見,以此限制就不得完全證悟;如果你相反,許多人認為我們是人類,我們相信能具體接觸的、否則就不相信,這類眼見為信的概念,這類概念再深入些,相信這生死了就結束,就像我們燒成灰燼就什麼都沒有了,我們人類存在很多這類想法和概念,當然這也不能獲得完全證悟。如前所說你若有永生不朽的常見等,你不能獲得完全證悟,但不表示你不能獲得任何證悟、或你也不能轉生於上三道。但當你相信(這類斷見),就不存在、甚至不能夠製造轉生到上三道。我們不能同時有這兩種想法,所以我們應該不要落入此限制和概念中,而要超越此,不可能同時有存在(有)及不存在(空)的想法,對此情況不二、你放鬆於該狀態,這是我們應該做的。

(2012/01/23「札巴蔣稱:遠離四種執著」禪修營開示)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323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遠離四種執著》(12)

文章SW » 2013-10-19, 00:22

萬法唯心生,四大非神造,外力不必尋,喜住心本性。
萬相皆幻化,依待而緣起,性狀無可喻,喜住不言說。


所有現象,一切萬法,也就是所有存在,都是相對於我們的心,因為心就像是鏡面的反射,我們真實本性、潛能就是鏡子的本能。但即便是鏡子的本能,也不是有什麼具體的顯現,但具有這樣的潛能,這這潛力面前有主客二元境相,於是顯現出諸多的反射。所以鏡中所顯現的所有一切,就像反射的面向,類似於我們心的所有概念,心是在該層次而非在鏡子潛能的層次。所以基於此故,所有一切都相對於心,當有那樣的運勢(fortune)就顯現什麼,有些人也有這樣的信念。

「旺秋」意指濕婆,這在印度教很著名,不僅濕婆還有類似概念,很多人認為五元素、造物主等根源如濕婆就像運勢一樣,這裡解釋也不存在這類情況,處於法界、心之本性,心性我以鏡子潛能為例解釋過了,這表示你不相信反射,如此你就總是有問題,但反射是出自鏡子的潛能,因為有助緣所以有好有壞,但你應該處於鏡子的潛能。同理你不要處於心智概念中,而是心之本性——法性,那麼你就能獲得完全證悟。

你心的真實本性是如何,你在此狀態放鬆,這是當我們做上師瑜伽時所做的。首先我們想著例如白阿明點,因為要發現鏡子的本性,反射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沒有任何反射,你如何能瞭解鏡子具有可以顯現的無盡潛能?當鏡子顯現出好或壞的無盡的反射,現在你就發現了鏡子具有那個潛能,鏡子不需要任何像你在做的投射(projecting),這些無盡的潛能在於鏡子的本性,同理就像在我們的法性、心之本性,它也有此無盡的潛能。所以當我們放鬆並處於於此狀態,就是我們修行的最終目標,這裡也建議應該如此做。

「弄瓦」(nangwa)指境相(vision),一般我們說境相,我們總是考量某種所見(seeing),但在教法中不是只有看見,而是任何感官接觸,包括我們的心。「弄瓦」這個詞不是只有在大圓滿教法中,總也在經教和金剛乘中被使用。這裡說到「弄瓦」——境相,這些都是相依緣起的,我們說小大、輪涅,這些都稱二元觀,就像主與客,所以佛陀解釋十二因緣,其本性超越言銓,因為其實相是法界,眾生的實相則是法性,這些都超越心智概念。基於此故,我們知道就在真實本性中放鬆,這稱為大圓滿。「遠離四種執著」中沒有提到大圓滿,但你若明白這就是了。

(2012/01/23「札巴蔣稱:遠離四種執著」禪修營開示)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323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遠離四種執著》(13)

文章SW » 2013-10-19, 00:22

釋離四執著,此善業功德,願七道眾生,皆共成佛果。
此「遠離四種執著」法要,乃瑜珈士札巴‧堅贊書於吉祥的薩迦寺。


任何時刻你起心動念,若你因此分心散亂,因好惡而落入二元觀;但如果你是大圓滿行者,那刻念頭升起,你知道它就像是鏡中的反射,你不要受好惡所限,你可以看見好或壞,那些純粹是你明性的能力,你處於你的真實本性,不落入二元你就自解脫了,即便有念頭也沒有問題,這就是主要的自解脫。這裡就解釋了這個原則。

超越這些解釋,你放鬆於此狀態。這四個免於四種執著的解釋,以此功德,他寫下並解釋以此功德——這是這部教法的最後迴向,以此功德迴向給所有一切有情眾生,但這裡說了些比較有趣的詞,這裡說七種眾生。

一般我們說六種眾生意指六道輪迴(six lokas),這在所有傳統中都很普及,但這裡說七種眾生(seven beings),如果你研究哪裡有寫七道眾生,在字典中則不容易找到,因為這不是其他人用的,七道是札巴蔣稱的特殊用詞,這是他的考量(consideration)。六道是六種眾生,另一種眾生是在修道上的,就像我們——我們是人類但不像一般人類,而是我們在修道上;還有些天人但不是一般天人,他們也是天人修行者,所以這是他的考量:七道眾生。這些眾生盡無餘都獲得證悟的佛果。這個教法是為了克服四種執著,瑜伽士札巴蔣稱(札巴堅贊)在薩迦寺寫下。好這是這部「遠離四種執著」教法的結尾。

(2012/01/23「札巴蔣稱:遠離四種執著」禪修營開示)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323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上一頁

回到 南開諾布仁波切(Chogyal Namkhai Norbu)相關介紹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6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