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夢者班/做夢者班 II

本論壇自 2009 起分享南開諾布仁波切之教法,目前歸屬於象雄文化。Email: dreamworkforum@gmail.com

《Dreaming Awake:心靈探索周記》

Being-in-Dreaming、The Wheel of Time、The Art of Dreaming 等書札記、摘譯與翻譯;個人夢修心得整理。

6 價值完成與生命回顧

文章SW » 2017-04-29, 20:54

歷史上所報導的瀕死經驗(Near-Death Experiences)都有一致的「全像」(holographic)特性,那就是「生命回顧」。根據瀕死經驗者的描述:

臨死經驗者重新體驗了這一生所有事件的情緒、歡樂與哀愁。此外,他們可以感受到他們曾善待的人的歡愉,也可以感受到曾被他們輕率傷害的人的痛苦。連小小的一件事也逃不過。1

達賴喇嘛表示「當修行人想要培養高度提昇的覺察力,就要重複回想某個他想知道的對象或事件。這些具有瀕死經歷的人可能也是類似的情況。」2通常的說法是,死亡或瀕死者回顧一生是為了要細察、評價自己的一生,或了解這一生究竟有沒有成長,然而當覺察力有所提昇時,仍在世時其實也能看出生命中經歷的事件以及相伴的情緒多少以相同的模式一再重複。奧修亦曾言:「過去的每一個片刻都會在那裡影響你的現在,你的現在有很多的負荷,它們繼續駕馭著你。」3

以唐望所代表的托爾特克傳承的印地安巫術訓練而言,其初步階段,即包括了清理習慣性的思考、行為、與感覺,此種作法稱為「生命回顧」(recapitulation),旨在藉由生命回顧打破舊的習慣、思想、期望與感覺所具有的強制性模式,如此一個人就可以儲存足夠的能量。

唐望女門徒人類學博士塔夏莎‧阿貝拉(Taisha Abelar)說明「生命回顧需要回想起我們曾經見過的所有人,我們曾經去過的所有地方,以及我們在這一生中所有過的任何感覺──從現在開始,回到最早的回憶──然後一個一個地清掃乾淨」4。這種「生命回顧」的方式極類似於奧修所主張的「往回走」,奧修認為:「任何有意識做的事都會完整地被經歷而不再殘留。任何無意識地經歷的事都會變成一個殘留,因為從來沒有完全經歷它。」5他建議我們每天晚上睡覺前用一個小時的時間進入過去,重新經歷它,慢慢地讓每件事完成。

任何完成的事情就可以放下,否則它只是隱去了,形成一個傷口、一種負荷。藉由有意識地經歷個人的過去,那個負荷就會變得越來越小,終有一天,某種自由的品質便會出現,邁出通往最終自由的第一步。如同塔夏莎‧阿貝拉這位女巫士所強調的:「這種超越一定要在我們活著時候達成,而達成這項任務,是我們人類所能擁有的真正目標。」
 
2005/06/6

 
Weekly: value fulfillment and recapitulation

【楔子】

早上開車,路邊木棉花橘豔似火
小葉欖仁的新葉像風鈴般隨風閃動
大地正釋放極大的再生能量

車開到民權東路口,看見一隻鳥振翅飛過
《曠野的聲音》6說動物的作用是作為人類的朋友
並帶給人類啟示:
鳥的一生甘願並享受做一隻鳥
貓的一生甘願並享受做一隻貓

人呢,如果動物都不需要考慮的
人為什麼要想麼多

如果我這一世真能夠有所了悟
我便不再做人了

我寧可做一隻鳥
甘願並享受做一隻鳥

2004/08/08-08/14
 
種子拋棄了它安全的堅硬外殼而開始移動。原來的種子非常堅硬,但是所發出來的芽卻非常柔軟。 然而那個芽開始走向未知、走向光的源頭,它本身並不知道要走到那裡,也不知道為什麼要走,但是有一個夢佔據了種子,然後種子就向前走。7
——奧修 


種子幹嘛不繼續當它的種子?運氣好的話,它可以“活”過好幾百萬年,仍有機會發芽;但輪迴好幾百萬世似乎不是個好主意,也不是靈魂人世經驗的目的。 高靈賽斯提到「價值完成」(value fulfillments),意思是說所有包括動植物的存在體,並非只是關心自身的生存議題,甚至也注重所謂“情感的品質”。賽斯主張每個物種在其基因模式內,都帶著價值完成的機制,只要條件適合——所謂因緣俱足,就會被重新啟動。

在物質實相裡,每一種生命形式尋求它感受到在其生活架構內的所有能力的完成及綻放。價值完成一個明顯的的特性,就是快樂的效應。人或自然並非那麼想去滿足需求,卻是去活力洋溢的、放任的追求快樂──而透過追求快樂,每個有機體也找到並且滿足需求。生命處處都具有一個嚮往品質的欲望── 一個承認快樂本身之肯定特質的品質。8

同樣,奧修也說:「記住一個基本法則:任何完成的事都會消失,這樣的話再攜帶著它就沒有意義了;任何未完成的事會繼續懸在那裡等待被完成。這個存在真的是一直在追求完成。而存在是不會匆忙的,它們可以等待好幾百萬年。」9就像已滋長的幼苗無法再回頭做一顆種子,它只能照著基因順序的藍圖續續生長,而夢就是那張藍圖。這也就是為什麼奧修會說:「過去會產生陰影,未來也會產生陰影,這兩者都在你裡面反映出來。如果你能意識到你所作的夢,總有一天你也將會發現未來正看著你,一扇門忽然打開,未來與你有一場對話進行。」10有關「完成」還有一個重點必須被提及:未完成的過去片刻都會在那裡影響著現在,奧修建議我們往回走,回歸到過去,再度經歷過它:

當我說再度經歷它,我真的是意味著要再度活過它,而不只是回想它。重新活過那個片刻:那時你開始哭,那麼就哭!你有一些話想說,現在你可以鼓起勇氣說出任何你想說的話,讓那整個事情完成。當它完成,你就會突然覺得你的心變得比較輕,有某種東西被丟掉了。11 


Feedback

讀者 J:

「臨死經驗者重新體驗了這一生所有事件的情緒、歡樂與哀愁。連小小的一件事也逃不過。」

這像不像「如夢之夢」顧香蘭在臨終時的表演?其實,那種感覺曾經在我父親與外祖母要過世前半年有類似的心理狀態。(我父親一生戎馬,他在日記裡記載,那些戰爭的夢困擾著他。 )

「過去的每一個片刻都會在那裡影響你的現在,你的現在有很多的負荷,它們繼續駕馭著你。」

這句話我很認同,但我卻沒有去深入面對。

「這種超越一定要在我們活著時候達成,而達成這項任務,是我們人類所能擁有的真正目標。」

看了你許許多多的閱讀摘記,感受到你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對於虛弱心靈如我,這些摘記像是速食的維他命丸,但我知道心靈的健康不是靠外來的養分,而是自己的修持與面對。其實我倒是有點恐懼耶,我遇到許許多多像你們這樣的人,但我還在偷懶。知而不為,應該也算無知吧!

作者:
 
人並非嚥下最後一口氣才開始死,死亡的過程早已展開;同理,人並非呱呱墬地才開始生,出生的佈局早已完畢。然而我們無法靠死者回答,如同我們無法讓嬰孩說話,也無法期望轉世的活佛一落地便獲認證。

唐望故事裡有逃出人類時空幻象的所謂「死亡拒絕者」(Death Defier)——是活了七千年的古典巫士,卡斯塔尼達曾說道:
 
他就像任何一個人一樣,只不過被渴望自由的熱切所強化。我不認為「死亡拒絕者」真的知道自由是什麼,但又如何?他勇於追尋未被定義的東西。12

我們或許也並不確定真正的自由是什麼?只是渴望知道到底真正的自由是什麼?它是不是可以把我們從無盡重複的循環裡解救出來──無論是一世還是輪迴。但覺知仍是所有步驟的第一步,覺知自己的「什麼都不知道」、覺知自己「攜帶著外來見解與判斷」,然後來到下一步「什麼都不認同」,你便走上「戰士之道」了。
 
要抵達那裡,一個人必須運用他的意志。我應該說,他必須為這個目標培養一種不屈不撓的欲望,一種一心一意的奉獻,他必須不依靠任何力量或任何人的幫助。這個人必須自己去沉思,祈求那一刻的來臨。1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麥可‧泰波(Michael Talbot),《全像宇宙投影》第三部「時間與空間」p. 325.
2 達賴喇嘛,《達賴:心與夢的解析》p. 227.
3 奧修,《花落繽紛》p. 142.
4 塔夏莎‧阿貝拉 (Taisha Abelar),《巫士的穿越》。塔夏莎‧阿貝拉是巫士唐望的女門徒,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人類學博士。
5 奧修,《花落繽紛》pp.142, 146.
6 瑪洛.摩根(Marlo Morgan),《曠野的聲音》
7 奧修,《奧修禪卡:禪宗超凡的遊戲》p. 47.
8 珍‧羅伯茲 (Jane Roberts),《夢、進化與價值完成》pp. 214, 383.
9 奧修,《花落繽紛》pp.145-146.
10 奧修,《覺察:品嘗自在合一的佛性滋味》pp. 282-283.
11 奧修,《花落繽紛》pp.143-145.
12 Carlos Castaneda and the Death Defier, Abridged from a Tensegrity Lecture.
13 卡羅斯‧卡斯塔尼達(Carlos Castaneda),《巫士唐望的教誨》p. 234.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469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7 記得自己與警醒覺察

文章SW » 2017-04-29, 20:57

「隨時隨地記得自己」是葛吉夫(G. I. Gurdjieff)的中心思想,在所著《與奇人相遇》附錄中提及他的寫作狀態,他如此寫道:

這六年來,我隨時、隨地、在一切條件下、在所有狀況中,都「記得我自己」。 為了不讓自己跟任何事物認同,我在體驗各種感覺的同時,必須把自己撐到內在活動極度緊張的程度,不讓那張力減弱下來。我還必須以無情的態度對待自己,讓自己在那段期間為了完成思想主題所必須的理智、情感的自動聯想不會隨意流轉。1
 
輕易轉開的念頭,即一個人的「不在」,乃至於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毫無覺知,特別是在自己的重複慣性上。還有一種“輕易被世界得到”──無論是心神還是情緒,葛吉夫曾用以說明「昏睡」的特徵之一:
「人被圍在他四周的東西佔有,因為他從不能仔細而客觀地看自己和四周的關係。他從不能站在一旁同時看自己與當刻,吸引他或排斥他的任何事物,而且由於這樣的無能,他認同了所有的東西。」2

克里希那穆提也說:「只默觀而沒有撿擇或批判。在思想和情感揭露出來的過程裡,如果能既不迎也不拒,你的覺知就會擴張」3這份警醒的覺知即葛吉夫「不讓內在張力減弱」,這種精神讓我聯想起阿瑪斯(A. H. Almaas)的「不讓探索火焰熄滅」。阿瑪斯所謂探索的火焰點燃自兩個自己問自己的問題:「我為什麼會在這裡?」以及「我將去往何處?」

你會發現,別人若是說出了某個真理或是當你產生某種洞見時,於是你心中的火焰就被熄滅了。我們為什麼會認為救贖即是解答,自由便是答案?為什麼會認為解脫或愛便是解答?這股探索的火焰可以燒掉所有的抗拒、所有的殘渣、所有的想法以及過去所累積的一切,這樣你才能看到眼前完整的真相。4
——阿瑪斯

 
至於“薄弱的意志”與“微弱的探索”,誠如阿瑪斯所言:「任何的內在工作都只是道聽塗說罷了」。
 
2005/06/14
 
Weekly: self-remembering and awareness

2004/08/24, 颱風夜
 
這週讀到《探索奇蹟》的“記得自己”(self-remembering) 鄔斯賓斯基所描述的這一段親身體驗很有意思,跟近來的經驗相呼應,他寫道:

有一次我走在街上,費盡心力也不能集中注意力記得自己,每一刻我都一失神忘了注意,又回過神來,然後又忘記。最後我對自己產生莫名的惱怒,下決心要記得自己片刻,至少到走到下一條街為止。我走到下一條街時,仍然記得自己,也許只有幾秒閃失,並且就快要體驗到內在和平與信心的奇異情感狀態。兩個鐘頭之後,我在很遠的另一條街上猛醒過來,這種驚醒的感覺異常鮮明,因為當時我開始感到一陣奇怪的不安,好像我忘了什麼東西,然後,突然間我記起我已經忘了記得自己。5

生活中隨時都是練習:發現關了兩次瓦斯,必然上一次是無意識的;若不記得行經的路段,必然在那一刻即偏離了當下。記得自己時的狀態是充分覺察的。而「覺察」是什麼?上週看電影《神鬼認證》(The Bourne Identity),主角麥特戴蒙在劇中雖失憶,卻是時刻警覺的職業殺手。奧修曾形容「比方你正開著車,你不斷加速,直到速度已有可能造成危險」6的那個片刻,同樣也是一種“殺手品質”的覺察,在險境與歸於中心時真正的意識會出現,因為當刻既「不能回到過去,也不能跑到未來」6。

鄔斯賓斯基說明「記得自己」與「感覺自己」的不同:

我看出我只記得那些我記得自己的時刻,其他的一切我只知道它們發生過,卻無法一一喚醒,再次經歷它們。一個人感覺某事對他意義非同小可,他認為一定會永誌不忘;一兩年過去了,那件事卻已不復記憶。對我而言,生命的荒謬就緣於此:為什麼要遍經世事,以便其後將它們遺忘?但是那些我記得自己的時刻,至今仍然栩栩如生,和現在沒有兩樣。7

好友常取笑我的“精確記憶”,其實也不是刻意強記,彷彿像奧修所形容的,「在那時沒有思考,只有意識,全部的能量匯集起來,整個人凝聚於當下」8,就記著了。 


Feedback 

讀者 I:

魯伊茲《讓心自由》的 4 個鍛鍊,其中第二項即「不輕易認同事物」。他說:

心靈可以感受多種訊息:就連你對你自己的看法也不一定是對的,…… 心靈也可以對自己說話,……心靈的一部分在說話時,另一部分就在傾聽。但如果心靈一千個部分同時說話,問題就大了。(因此要)理清內心的眾多協定。

不要輕易認同外界事物,因為一旦認同某事,等於替自己設下陷阱,會為了虛幻的想法受苦。人類很容易對自我折磨上癮。如果你有被虐待的心理需求,別人就很容易對你不好。9


因此要「隨時隨地記得自己」——那自由的本來。與親愛的朋友共勉。

作者:

魯伊茲在該書中寫道:「事物是一面鏡子,籠罩於事物與事物之間的煙霧,使我們看不清自己的本質;這層煙霧就是夢,而鏡子就是你,你就是這個作夢的人。」10魯伊茲屬唐望同族的托爾特克人(Toltec),他將秘傳的智慧歸納成四項心靈新協定,藉以取代我們自小被灌輸而成制約的舊協定:

協定一:讓你的言語純正無瑕
協定二:不輕易認同事物
協定三:不要妄作假設
協定四:隨時隨地盡力而為

其中我對「言語的純正無瑕」(包括文字) 感觸最深。作者闡述語言文字具有正邪兩面力量,猶如刀有雙刃,其可以創造也可以毀滅11。思想也同樣具有力量。語言、文字、思想都是個人意識的表現,一旦形成──套句賽斯說法──便逕自邁向實現之路。So, better mind our words and thoughts! 《與神對話》也有一段:

當你發現自己在想負面的思想 (講、寫負面的言詞),就再想 (講、寫) 一次,我要你實在地這樣做。如果你認為自己意志消沉,處於困境,而不會有什麼好結果,就重想一次。你能夠訓練自己那樣做的。唔,如果你還要複習的話,我們還有好幾世呢!12

讀者 C:

「當你發現自己在想負面的思想 (講、寫負面的言詞),就再想 (講、寫) 一次,我要你實在地這樣做。如果你認為自己意志消沉,處於困境,而不會有什麼好結果,就重想一次。」

好的,我會記得的。這樣我就不會讓自己陷入負面情緒中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葛吉夫(G. I. Gurdjieff),《與奇人相遇:第四道大師葛吉夫的靈修之路》pp. 336-337.
2 葛吉夫(G. I. Gurdjieff),《來自真實世界的聲音》p. 274.
3 克里希那穆提(Krishnamurti),《生命之書:365 日的靜思冥想》p. 220.
4 阿瑪斯(A. H. Almaas),《鑽石途徑 III:探索真相的火焰》pp. 23, 25-26.
5 鄔斯賓斯基(Peter D. Ouspensky),《探索奇蹟:認識第四道大師葛吉夫》pp. 160-161.
6 奧修,《覺察:品嘗自在合一的佛性滋味》pp. 91, 92.
7 鄔斯賓斯基(Peter D. Ouspensky),《探索奇蹟》pp. 159-160.
8 奧修,《覺察:品嘗自在合一的佛性滋味》p. 91.
9 魯伊茲(Don Miguel Ruiz),《讓心自由:自在人生的 4 種智慧》pp. 79, 81, 83.
10 魯伊茲(Don Miguel Ruiz),《讓心自由:自在人生的 4 種智慧》pp. 7-8.
11 魯伊茲(Don Miguel Ruiz),《讓心自由:自在人生的 4 種智慧》p. 44.
11 尼爾‧唐納‧渥許(Neal Donald Walsch),《與神對話 I》p. 149.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469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文章SW » 2017-04-29, 20:59

〈第二部〉
夢實相與隱含秩序層
dream reality and implicate order

 
難道不是一個你們都不記得的夢造就了你們的城市?如果你能聽見夢境的私語,你便不會再聽見其他聲音。那一天你將明白所有事物隱藏的目的,於是你將祝福黑暗如同你之祝福光明。

——紀伯侖《先知》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469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8 夢實相與隱含秩序層

文章SW » 2017-04-29, 21:05

當身體入睡時才進入焦點的「夢實相」到底所為何來?夢境與現實生活究竟有無關聯?夢是如何預知的?

夢是預知性的是什麼意思呢?預知事件是否發生在時間裡,卻還沒發生在空間裡? 如果具體事件只是更大事件的一個版本的話,那麼預見的行動是否是它在時空交會點清晰的分化之前,自前後脈絡中挑揀出來,模糊的、失焦的被感知到?1

七O年代開始的「新時代運動」(New Age Movement)所推行的理念即「『一切萬有』為一切的源頭,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2,也就是「在宇宙中萬物皆相連,意識也相連,在意識深處,人類是共同一體的」3。所以美國兩著名靈媒艾德加‧凱西(Edgar Cayce)與珍‧羅伯玆能夠“隔空”看見一份文本而將之抄錄下來。
 
假設如證悟者所揭露的:所有過去、現在、未來事件的版本都已經庫存在某個場域中,那麼我們確實可以在夢中向之調準而抓取資訊,不過誠如《全像宇宙》(The Holographic Universe)作者麥可‧泰波(Michael Talbot)所言:「由於個人共鳴現象,我們只能取得隱含秩序層知識寶庫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2005/06/20
 
Weekly: dream reality and implicate order

2005/06/06-06/19

2005/06/07做夢記錄:「我在出體狀態下見到路上有一些人,比往常多一些,往前飛換景到一個水患的現場,有一個木板斜架在水面,我沒站穩,一腳踩進污水,剛好一個像郵差的推著摩托車要過去,瞥見一片水鄉澤國中前方房子門廊下幾位服替代役的在勸一些人要撤離,『排水溝的位置離水面還有七十公分哪!』其中一個說。一個小孩在進身兩米的門廊調皮,被他媽媽還是阿媽拉回去。」

2005/06/12 聯合報/豪雨災情
台灣南部自今天凌晨大雨不停,上午己造成部分地區嚴重積水,高雄縣傳出部分地區水深及腰,很多處的道路是水深及膝。

2005/06/14 聯合報/撤村了
高屏地區豪雨不斷,道路不通、汽車泡水、住家水淹及腰。 星期天下了一整天的大雨,並有部分社區已開始遷村 。


這件“超常巧合”(synchronicity)使我對年來接觸的實相本質有了更清楚的體驗,且更具有「簡單卻深刻的信任」──「照賽斯的說法,既然我們無法經由正常的感知方式直接知道『架構二』的內容,那我們只能靠『不移的信心』前進,而它就會顯示出來,透過這些顯現,我們獲得知識。」4

賽斯的「架構一」(framework I)指的是現象界或實體界(外在實相),即日常物質世界;「架構二」(framework II)則是本體界或非實體界(內在實相)。有形世界的一切,均先出現在無形世界裡,後者由思想與情感的電磁造出模型,組成事件的心理環境,賽斯說明「事件即由那些不會顯現且看不見的『粒子』與超光速的感知所組成。換言之,它們包含了由『架構二』流入『架構一』的心靈成分。因此,任何事件都有一種看不見的厚度,一個多次元的基礎。」5。開悟者 Jane Roberts 在其《心靈政治》中曾描述這種非尋常看見:

空氣中和每樣東西都在發光,奇蹟式地縱使當它是什麼東西時……它又不是它自己。每個人在此時都比三度空間更多、更有深度,卻還是一個更大自己的「模型」的一部分。我真的「看見」這額外的實相覆蓋在我們所知的實相之上,因此,在我視線內的每樣東西都是超級真實。6

看見生命能量的基本狀態,即是看見意識的波動狀態,這種「直接知覺能量,使唐望傳承中的巫士能把人類『看見』成一團明亮的能量場,都與宇宙中一團無法想像的龐大能量聚合有個別的連接;他們把這團龐大聚合稱為『意識的黑暗海洋』(dark sea of awareness)」7。物理學家大衛‧波姆(David Bohm)指出宇宙本身即是一個巨大、流動的全動像(holomovement),此即我們每日生活所在的實相其下所隱藏的更深層秩序──是一個巨大而更原始的實相,稱為「隱含秩序層」(implicate order)。「波姆認為意識是物質的微細狀態,兩者之間的關係並不直接存在於我們生活的這一層面,而是存在於更深的隱含秩序層。」8

達賴喇嘛說我們之內都有微細(subtle)的粒子,即便是虛空之中也有,在特殊睡夢狀態而離開身體時,「微細自我」及「微細心識」便會顯現9。薩滿巫士唐望亦言明,做夢即利用他稱之為「做夢注意力」的一種特殊意識,將夢轉變成進入其他世界的真實通道10。 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跟“其他世界”相比,不過是前者「顯明」(explicate) 而後者「隱藏」(implicate) 罷了。
 
《意識革命》作者精神科醫師葛羅夫(Stanislav Grof)認為「隱含秩序層的工作方式需要改變意識狀態」11,在唐望訓練卡斯塔尼達的早期階段,曾不得已使用知覺轉變性(迷幻)植物以使其達到「預知」與「身體飛行」等非尋常意識狀態。藉由做夢的意識轉換而知覺另一個世界,就像是唐望所譬喻“進入洋蔥千層皮的另一層”,以此方式我們可以見到隱含層那些仍在昏暗狀態、還沒完全提攜出來的「可能性」。《宇宙》作者麥可‧泰波認為「『清明夢』(lucid dreams) 這一類的夢,最終會讓我們發展出可以探究其他層次生存空間的『意識先知』能力」12。麥可‧泰波寫道:

若隱含秩序層是一個無盡的知識源頭,也許它就是這些夢的源頭。也許夢是我們可感受的「有秩序之相」與無法感受的「無秩序之相」之間的一個橋樑,也就是「隱含秩序層至顯明秩序層之間的自然轉換』。13

據麥可‧泰波的研究,「在出體狀態下所進入的空間,是現實世界的更微細層,其更接近隱含秩序層,那裡沒有所謂的過去、現在、未來。」14我個人的做夢經歷而後浮出成為現實事件的案例尚有多起,無論由夢中察覺為夢或者直接由無夢狀態出體,我毫無疑問是進入了另一層世界,而遇著了「正在結晶中的可能性 (crystallizing possibilities)」,雖然幻象的成分多少攙雜其中。

賽斯用一個比喻來解釋雙重的意識焦點:假設你有兩張面孔,一張臉面向一個世界﹝夢實相﹞,而另一張臉面向另一個世界﹝物質世界﹞,〔絕大部分的情況是〕 同時兩張面孔看不到另一個世界,他們不會覺察彼此的存在,然而每個卻都是完全有意識的。

我們能證實,夢事件是相當真實的。在許多這種夢中我們是在飛,而我們到達的目的地是十分實質的,並非想像的地方。當意識由正常客觀生活轉開時發生的事所涉及的,遠比夢境的本質及人能由身體抽離意識的迷人本事還多得多呢!這些現象只不過是我們每個人與生俱有、並且活躍於我們之內的更大創造意識──我們所知甚少的內在宇宙──的證據而已。15


2005/06/19


Feedback

讀者 C:

喔,真的有點深奧!不過常聽妳說起夢境成為現實世界中的事件,即使不百分百相同零誤差,也知道妳的體驗不是怪力亂神之說。啊,打從一開始我就沒懷疑過妳的言語,甚至我也會有些奇妙經驗,不過隨著妳的層次愈來愈高,我就只有聽妳說故事的份了。

讀者 J:

雖然沒有過完整的類似夢境,但也有過相似的經驗。夢中曾經做過的事或動作在現實生活中重複了一次(記憶深刻)。我沒有深入去思考這樣的巧合,但我相信人有預見未來的某方面能力。我想這會讓人很難過吧,因為愛莫能助,曾經有遇過一個朋友也有相似的經驗,他非常的難以釋懷。

作者:

在現實中只有「廣闊的現在」。它是如此廣闊,以致你們武斷地把它分為過去、現在和未來。但是你們現在處於「廣闊的現在」中,昨天處於「廣闊的現在」中,在你們的明天或億萬個的明天,你們仍不斷地穿越「廣闊的現在」。16
——賽斯


被譽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通靈人之一的珍‧羅伯茲曾寫道:「內在知覺並無神祕之處。所謂的超感應,意指感官以外的知覺。我們曾經向外發展,探索物質宇宙,卻閉起眼睛,不求內在心靈的潛能。」17
 
珍‧羅伯茲認為進入超感知覺的世界──包括夢的宇宙,實質上是對個人人格的探索,是進入自己的旅行。例如唐望一直要卡斯塔尼達在做夢中練習看見──而我也正這麼做,預知、遙察及心靈感應能力的出現並不是主要目的,而是等同「唐望說看見的適當解釋是,一種在學習過程中必然會發生的結果」18。
 
至於還沒在現實世界發生的“廣闊的現在”,以預知聞名的夏威夷巫師們也說「未來正處在一種『結晶』的過程中」,他們相信「世界上的重大事件及個人一生中的重要事件,像是婚姻、意外及死亡都比較早結晶化」19。利用「預知」避開意外,甚至阻止他人死亡?如賽斯所說,所有事件都涉及個人自由意志,讓我摘錄一段究竟覺者拉瑪納‧馬哈希 (Ramana Maharshi) 的話語:

那創造你的力量,也創造了世界。如果祂能照顧你,那麼祂也能照顧這個世界。如果神創造了這個世界,那麼照顧這個世界就是祂的事,而不是你的。20

讀者 J:

「那創造你的力量,也創造了世界。如果祂能照顧你,那麼祂也能照顧這個世界。如果神創造了這個世界,那麼照顧這個世界就是祂的事,而不是你的。」

有了這句話,心安了很多。至於廣闊的現在,可以接受,但須時間慢慢理解。突然想到這是否就包含了人類「同理心」這個層面的東西,不用言語我們可以感受那畫面的激動(真善美)?

作者:

你所謂的「同理心」使我想起唐望形容的「人類原型」──基於人類所共同配備與傳承的生物特性,就好比賽斯所說「你們的腦子永遠不是一塊空白的石板,等著經驗的第一個印記;它已備有完全的『方程式』」21。觀察許多小孩所畫的“家”千篇一律是斜屋頂帶煙囪、左右各一扇田字形窗、中央一樘門,彷彿現代人類真的有一個“原鄉”似的。

賽斯說心靈實相的語言與“愛的語言”密切相連,他說這種直接認知是依賴一種愛人般的認同,其不需要文字、甚至形象,賽斯指出「心靈是私人的,但一般而言,每個心靈都含有通向公共心靈的通道」,而「人與自然的認同容許他去利用那些內在通道」22。

讀者 S':

作了一個夢:我拿著我的數位相機,眼前是一面鏡子,在梳妝台上的大鏡子。我對著鏡子按下快門,鏡中閃了一下閃光,突然我發現,我是用左手食指按快門,而快門鍵不應該在左手邊的,想到這裡,我知道現在在作夢,接下來的夢境輕鬆許多(反正是作夢嘛),只是記不清了。
 
我想像你一樣記錄下來,會更有意思。

作者:

先要恭喜你有了一個清明夢(lucid dream),這表示在個人「清明」(sobriety)上已有所進展。你可以用錄音筆一醒來即刻口述,爾後再摘錄。像我昨天早上在夢裡聽到一首歌挺好聽,醒來還口錄了兩小節哩!

做夢實在太有意思了。今天早上去到一個山上,俯瞰海面左右兩顆夕陽,一黃一橘,美不勝收。唐望曾跟卡斯塔尼達說,他勸阻不了他自己團體中的女巫士,「女巫士能自由進入其他世界,因為她們的敏銳意識及女性特質」唐望解釋,「她們這樣做像換裙子一樣平常。」23
 
我真的覺得出體還在現實世界流連是件頂無趣的事。卡斯塔尼達常常去到一個有兩個太陽或兩個星體的世界,只為了趕上美麗而巨大的星體從地平線升起的那一幕。他這麼說他的做夢經驗:「我學會進入不可思議中旅行,結果我有了自己的永恆故事可述說。」24——真令人嚮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珍‧羅伯茲 (Jane Roberts),《意識的探險》p. 311.
2 王季慶,《內心革命》p. 4. 王季慶創立中華新時代協會,譯介新時代書籍近二十年。
3 麥可‧泰波 (Michael Talbot),《全像宇宙投影三部曲》第二部:心志與肉體,p. 117.
麥可‧泰波為珍‧羅伯茲於病床榻所口述賽斯最後一本書《健康之道》的推薦文如此寫道:

我非常驚訝地並且有點惱怒地發現,賽斯雄辯滔滔並清楚易懂地清晰表達出一個實相的觀點,那是我在極大的努力與對超自然現象和量子力學的一個廣泛研究之後才得到的……

──麥可‧泰波,《全像宇宙》及《超越量子》作者


4 南西‧艾希里(Nancy Ashley),《心靈探險:賽斯修練法》p. 34. 艾希里為夏威夷大學教授,從賽斯資料中萃取要義,整理成46個「賽斯修練法」。
5 珍‧羅伯茲(Jane Roberts),《個人與群體事件的本質》(賽斯書)p. 139.
6 珍‧羅伯茲(Jane Roberts),《心靈政治》pp. 36-37.
7 卡羅斯‧卡斯塔尼達 (Carlos Castaneda),《巫士唐望的教誨》pp. 10-11.
8 麥可‧泰波(Michael Talbot),《全像宇宙投影三部曲》第一部:發現現實世界,pp. 102, 103, 105.
9 達賴喇嘛,《心與夢的解析》p. 121.
10 卡羅斯‧卡斯塔尼達 (Carlos Castaneda),《戰士旅行者》p. 203.
11 麥可‧泰波(Michael Talbot),《全像宇宙投影三部曲》第二部:心志與肉體,p. 198.
12 麥可‧泰波(Michael Talbot),《全像宇宙投影三部曲》第二部:心志與肉體,p. 57.
13 麥可‧泰波(Michael Talbot),《全像宇宙投影三部曲》第二部:心志與肉體,p. 120.
14 麥可‧泰波(Michael Talbot),《全像宇宙投影三部曲》第三部:心志與肉體,p. 311.
15 珍‧羅伯茲(Jane Roberts),《夢與意識投射》(賽斯書) pp. 10-11.
16 珍‧羅伯茲(Jane Roberts),《賽思秘件:靈媒超感應力的真相》p. 67.
17 珍‧羅伯茲(Jane Roberts),《賽思秘件:靈媒超感應力的真相》pp. 6-7.
18 卡羅斯‧卡斯塔尼達(Carlos Castaneda),《力量的傳奇》p. 294.
19 麥可‧泰波(Michael Talbot),《全像宇宙投影三部曲》第三部:心志與肉體,p. 279.
20 拉瑪那‧馬哈希(Ramana Maharshi),《回到你心中》p. 128.
21 珍‧羅伯茲(Jane Roberts),《心靈的本質》(賽斯書) p. 249.
22 珍‧羅伯茲(Jane Roberts),《心靈的本質》(賽斯書) pp.11, 133.
23 卡羅斯‧卡斯塔尼達(Carlos Castaneda),《做夢的藝術》p. 211.
24 卡羅斯‧卡斯塔尼達(Carlos Castaneda),《老鷹的贈予》pp. 299-301.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469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9 思想傳遞與悲傷共鳴

文章SW » 2017-04-29, 21:10

「思想形成實質事件」,立意雖簡明,但為理性所豢養的我們,暨不願稱之事實,也不認為其虛構。賽斯認為「理性世界是完整利用知性和直覺的障礙」1,即便已是不具人身的高階超靈,賽斯仍不免對珍‧羅伯茲及她先生羅(Robert F. Butts 暱稱 Rob,所有賽斯書的筆錄者)生氣失望:

你們無法感知事件的各個面相,令我感到挫折。你們仍然感覺不到思想所具有的無以倫比的力量。你們並不瞭解,它們真的形成事件;要改變事件,你們必須先改變思想,你會得到你貫注其上的東西。2

賽斯還說:「你的經驗會跟隨你的貫注、信念和預期。心智能用推理帶來你們架構內幾乎所有可能的經驗。」3我們須為我們曾貫注其上而“自動生效”的那些事件負責,所以沒什麼好怨天尤人的。
 
思想也可以傳遞。瑪洛‧摩根(Marlo Morgan)在《曠野的聲音:與澳洲真人部落的心靈之旅》中寫道:「這些人利用心靈感應,互相傳達訊息。我們都沒聽見一點點聲音,但是,訊息正在相隔二十哩的人們間傳遞。」4人與人之間這種非口語的思想溝通,多半以直覺及想像力的形式出現,依賽斯觀點,其在不知不覺中主導了我們的知性。賽斯認為這是一種比言語還要精確的表達,「不僅描述了客觀事件,還有主觀事件的廣大複雜性。」5
 
然而意欲心靈感應,必須全然敞開自己,澳洲真人部落的經驗是:只要心靈或頭腦仍存在著需要隱瞞的東西,心靈溝通就無法達成。瑪洛‧摩根更提到「來自永恆界的訊息」(message from forever):

只要我們記住我們是來自永恆界的精靈,我們很容易就會體認到,人間是一所「感情學校」。身為人類,我們來到地球上體驗七情六慾,透過我們的肉身,求取情感智慧。人類經由肉身,接納來自精神界、來自生命本源、來自祖先、來自永恆自我的訊息和指引。身體的各種感官莫不連結到情感。不,我應該說情感連結到感官,因為情感是根基。身為智者,我曉得,一旦有了這份體認,人們就能把來自永恆界的光源,引進人生旅途中。 6
——古甘納,真人部落藥師


古甘納圖示情感模式與生命能量的關係非常有意思。他說宇宙生命本源元素,川流於我們體內;生氣時生命能量形狀像長矛,刺入身體傷害器官;怨恨則像倒鉤,怨恨比憤怒更具毀滅性也更持久;憂愁時產生裂縫,他說悲傷是一時的感情波動,不足掛懷;哀慟則更深沈持久得多;羨慕、嫉妒、罪惡感形成打結,阻礙生命元氣流通;恐懼則使生命機能停頓,在身體內造成傷害。7

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能量負責。任何人都有情緒低落或心懷怨恨的時候,但沈溺其中,不肯從中學習,卻是一種不負責任、不成熟、不明智的態度。
行動是能量,意圖也是能量。每一句話、每一個字,一說出口就再也收不回來。你可以說「對不起」,但無法收回那句話承載的能量。8
——古甘納,真人部落藥師

 
2005/06/27

Weekly: energy of thought and resonance

2004/08/30-09/05

生活中已少有負面情緒,但當工作壓力升高,彷彿還是很容易找到代罪羔羊而移轉其上。奧修說我們一直錯認為神是一個人,應該說「神是能量」 ,「能量」並不會履行人的期望和欲求。便收起所有的十字架項鍊,搬弄著各種可能的假設,而自己就像個笨蛋。

永遠不要以「可不可能……」這樣的語言來思考,因為它是沒有終點的,也是沒有意義的。在這種思考模式當中,你將會深深受害,因為你將會一直錯過「那個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一件事本然的樣子,就要切斷所有「可能會怎麼樣」的思路。如果你不知道精確的事實,那麼就承認你不知道,不要試圖用聰明的「可不可能」的假設來掩蓋你的無知。9
——奧修


好吧,我承認自己的無知,根據不見得是的假設而隨之起舞是荒謬的,也是徒然耗費自己的能量。《與天使對話的秘密》主天使漢默卡宏(Hammal Cahone, the Archangel) 說明這種莫名的急躁易怒,正是感受到共鳴(resonance,或譯共振)。漢默卡宏說:「思想的共鳴比身體的共鳴更有力,對身體的攻擊或許能造成看得見的創傷,但通常沒有思想的力量那麼強大。一次思想共鳴上的猛擊比肉體的痛毆強過八倍,其影響時間也持續八倍之久。」10

賽斯一再強調:「你們的思想是一無隱蔽的。」11我們不只是一團又一團的思想,思想會飄過,它不是本質。直到讀到漢默卡宏的訊息:「當你知道某人因為失去而痛苦時,小心別再對他傳達悲傷的共鳴,你將會增加他所承受的苦痛。」12這句話驚醒了我。如果所思所想的都會傳遞出去,那便需要即刻警覺並收斂自身負面共鳴的生起。我收起不當衍生的悲傷思想。
 
「奧修禪卡」有一張塔羅牌叫做「執著於過去」,任何想要重現過去的努力,的確使我成為一個笨蛋,使我沒有空去品嘗與體觸當下13。電影《香料共合國》裡一句饒富興味的話:「去看那個看不見的。」緘默也是一種語言,不行動也是一種行動;如何去聽那個聽不見的、去感觸那個感觸不到的?如此考驗我的智慧。

我們在無意識的狀態下生活、走路、看和聽,以致於我們看不到「那個是的」。我們聽不到那個被說的,我們接觸不到、經驗不到那個從四面八方圍繞著我們的──內外都是。所以我們沒有覺知地來到這裡,不知道為何來到這裡。
如果你來到這裡不是和我一樣基於想同的理由,我們之間將不會有會合點,儘管我們的身體曾是如此地接近。但相信並不是真知,因為相信我們所不知道的東西根本就是欺騙。一隻從來沒有飛過的鳥怎麼能夠相信飛翔是可能的?除了很勇敢地「跳」之外別無他法。14

——奧修
  
「跳——。」


Feedback

作者:

我明白「信念創造實相」,或者真正無念(no mind)時,才得擺脫業力。張莊圓老師勉勵我要達到「空」或至少“接近”「空」,也就是把自我給消除掉,或不跟自我認同。「這好像不是一般人碰到的課題,」我難免困惑乏力,「這個難度……」

澳洲真人部落把人生看作是一個由下而上逐漸開展的螺旋梯,也就是我們任何一個人將來都有機會在更加寬廣的層次上離開這個世界。這種“螺旋環圈結構”類同達賴喇嘛說明輪迴的論點:「目前宇宙的一切元素,都可以追溯到一個根源,凝縮成所謂的『宇宙粒子』。這些粒子則是前一個宇宙分解的結果。因此,這就形成一個連續不斷的圈子。」15

真人部落認為人是來自永恆界的精靈,將來也會返回永恆界。世界知名宗教學者安德魯‧哈維 (Andrew Harvey)在《自悟之路》中也說明,我們身而為人「展開這場浩大的旅程以返回本源。輪迴有道理,因為當你看到你必須穿過及超越多少層次的幻想、偽認同和幻覺,就會明白大部分的眾生都無法在一生中走完整個旅程」,我們並不會因移轉到下一個人世經驗而失去在這個旅程上學習的成果,每一生相對於「溯源之旅就像一系列往外擴展的同心圓一樣」16。
 
「業」是輪迴背後的驅動力,而「業」不是宿命。佛陀說業組成一切、也創造一切。索甲仁波切 (Sogyal Rinpoche)與安德魯‧哈維(Andrew Harvey)分別闡明什麼是「業」及「業力」:

業的意思是:不管我們以身、口、意做些什麼,都將產生相應的結果。它的力量永遠不會消失,一直到它成熟為止。業是我們有能力去創造和改變,我們的一切行動和思想都會改變未來,任何情境即使再絕望或再可怕。17
——索甲仁波切

 
業力──字面上意指「因果率」,並非完全不能修改。我們的每一個決定、每一個意念、每一個行動,都會「造成」新的「結果」,能以最微妙的方式改變「過去的業力」。18
——安德魯‧哈維


雖然行動的後果一時可能還沒有“結晶”出來,但只要有適合的條件,他們終將成熟,剩下的就只是時機罷了。而過去的“壞行為”在西藏人眼裡,如能真誠反悔,往往是淨化的絕佳機會。因此,索甲仁波切建議「把正在經歷的痛苦,看成是過去業報的完成,甚至還要感謝一個業正要結束了」19。真人部落把人際關係也比喻成一個圓圈,他們懂得讓每一個圓圈保持完整無缺。對於無法再繼續或難以化解的人際關係,古甘納建議:

把能量投注在跟你有同樣意識的人身上。影響別人的唯一方法,是以身作則。除非他們心理已有充分準備,否則他們是不會改變的。沒有人需要我們原諒,他們要的是我們的諒解。讓你心靈上、情感上的傷口癒合吧!關閉的這個圓圈,向前邁出一步。20

讀者 I:

不管妳空了多少,至少妳的能量是超越的。每次接觸到妳的訊息,總是輕得像羽毛,那種輕盈啊,就足夠滌塵──也算另一類的「空」。

作者:

因為妳的推薦,現在正在閱讀《自悟之路》。其中有一段經文跟我們本週的主題相關:

思想行諸文字;
文字行諸行為;
行為行諸習性;
習性硬化成人格。
因此要留意思想及表現,
讓它從愛中迸發,
從對萬物的關懷誕生。

——語出佛陀〈法句經〉


讀者 S':

「業力──字面上意指『因果率』,並非完全不能修改。我們的每一個決定、每一個意念、每一個行動,
都會『造成』新的『結果』,能以最微妙的方式改變『過去的業力』。」

張莊圓老師勉勵我:「你的自我太強了,腦袋塞滿了各種觀念……你需要壓力,我給你一個建議,去做最能委屈你自己的工作,越低聲下氣越好,去為他人服務……這對你會有幫助的,試試看。」

張老師說這話的同時,那陣子我的腦袋徘徊著許多餬口的出路,我應徵了信義房屋的不動產經紀人,就是賣房子,不知怎地,這個念頭其實在心裡很多年了。

作者:

與一位朋友討論宿命,他舉例:「兩軍交戰,一名乙兵被甲軍所俘,被迫供出乙軍藏匿位置。乙兵在 A、B 兩地權衡,最後說出錯誤地點 B 地以示效忠,怎料乙軍正巧移師 B 地而一舉遭到殲滅……。」
 
當時沒有想法,現在我會說:“乙軍被滅”的這個「未來」已聚集足夠動能,「在接近中變得更為實體而終至無法避免」21,此時透露者與聽訊者的“心智遊戲”都只是整個事件的一部分。

早在你意識到自己做那個選擇之前,實相已經佈局完畢。每個人時時刻刻都在創造實相,而且通常對自己參與的創造過程毫不知情。22

表面上宿命似屬既定,那麼個人努力以扭轉命運還有多少空間?會不會是說一個人出生在世的格局大致底定但細節闕如,如同溯源之旅之終點站已確定,然而到底要花幾世的功夫,則依個人進展而定。達到目標之旅程我們不僅可以選擇自己的心態,也可以選擇沿途的風景,可以選擇直達也可以選擇繞道。
 
我認為個人生命旅程中遇到的人、事、物僅是「可能性」的一種“執行版本”(senerio);所謂命運則是一種「最大可能性」,如果生活毫無覺知,「最大可能性」就會成為必然軌跡,這即是算命卜卦存在的空間。舉你我相識為例:你不當雜誌採訪編輯,我們永遠不會相遇;你不去 K 公司任職,我們則永遠不會重逢。你不跨足經紀不動產,那與賣房子相應的經驗永遠只會在隱含秩序層──因你曾有想法──而不會推入實相。到底去賣房子是不是命中註定,就跟追究“乙兵歪打正著”是否宿命一樣,它們都只是整個旅程或事件的一部分吧。如同電影《蝴蝶效應》的標題:Change one thing change everything.
 
縱使細微如蝴蝶之鼓翼,也能造成千里外之颱風──混沌理論。
——電影《蝴蝶效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珍‧羅伯茲(Jane Roberts),《神奇之道》(賽斯書)p. 25.
2 珍‧羅伯茲(Jane Roberts),《神奇之道》(賽斯書)p. 33.
3 珍‧羅伯茲(Jane Roberts),《神奇之道》(賽斯書)p. 87.
4 瑪洛‧摩根(Marlo Morgan),《曠野的聲音》p. 85.
5 珍‧羅伯茲(Jane Roberts),《神奇之道》(賽斯書)p. 146.
6 瑪洛‧摩根(Marlo Morgan),《曠野之歌》p. 244.
7 瑪洛‧摩根(Marlo Morgan),《曠野之歌》pp. 244-247.
8 瑪洛‧摩根(Marlo Morgan),《曠野之歌》pp. 247-248.
9 奧修 (Osho),《找尋奇蹟 (下冊)》p. 62.
10 朱莉雅.布希(Julia M. Busch),《與天使對話的秘密:一個通靈者的自述》pp. 56, 58.
11 珍‧羅伯茲(Jane Roberts),《靈魂永生》(賽斯書)p. 56.
12 朱莉雅.布希(Julia M. Busch),《與天使對話的秘密》p. 61.
13 奧修(Osho),《奧修禪卡:禪宗超凡的遊戲》p. 135.
14 奧修(Osho),《找尋奇蹟》(上冊)pp. 8-9, 12, 16-17.
15 索甲仁波切(Sogyal Rinpoche),《西藏生死書》p. 122.
16 安德魯‧哈維(Andrew Harvey),《自悟之路》pp. 55-56, 61.
17 索甲仁波切(Sogyal Rinpoche),《西藏生死書》pp. 126, 130.
18 安德魯‧哈維(Andrew Harvey),《自悟之路》p. 63.
19 索甲仁波切(Sogyal Rinpoche),《西藏生死書》pp. 126-127, 130-131.
20 瑪洛‧摩根(Marlo Morgan) ,《曠野之歌》pp. 251-252.
21 安德魯‧哈維(Andrew Harvey),《自悟之路》p. 63.
22 麥可‧泰波(Michael Talbot),《全像宇宙投影》第三部「時間與空間」p. 278.
23 Michael J. Road,《少年海鳥之歌》p. 66.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469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10 浮於塵世,回到夢時

文章SW » 2017-04-29, 21:15

Weekly: back to dreamtime

2005/06/27-07/03
 
相對於我們清醒時所生存的物質領域,作夢者或出體者則進入了迴異於物質世界的「非物質實相」(non-physical reality)或隱含秩序層(implicate order)。1958年首度出體,具有豐富出體經驗的孟羅分別簡稱「醒時」與「夢時」現場(locale)為 「現場一」與「現場二」。他在他的第一本出體著作中寫道:

此暗示在「現場二」區域內活動的,包含大部分睡著或嗑藥的活人,或許還包括那些仍受情感所驅動的“死”人。此非物質永恆的“實在性”實在無法傳達。
我猜測許多、大部分或所有的人類,在睡眠狀態下都曾拜訪過「現場二」,我並不明白為何這樣的拜訪實屬必要,也許某年某日,我們的生命科學可以揭露此項知識,屆時人類一新的紀元於焉誕生。 1


所有靈修道途所指向的,莫不是奧修所言「停止對外張望,往內看,向內轉,起身找尋並探索,自己的內在性、自己的主體性。」2 大多數人從不曾思索過孟羅的疑問,「為何夢時造訪非物質實相經常且必須發生?」更遑論「向內看」,如同克里希那穆提所描述的情況,「人生變得瑣碎而膚淺──出生、學會一些東西、受苦、結婚生子、賺錢、擁有小小智性上的享受,然後就死亡了。」3

人類已不知自己為何存在,他不再用腦,也忘記身體、感官以及夢的秘密知識。他們不再使用靈性所賦予的知識,他們甚至不知有靈性這回事,所以他們跌跌撞撞盲目亂走,走在一條哪兒也去不了的路上。4
——拉寇達族巫師跛鹿

 
佛教認為死後可以相續的「心識」(consciousness),是一切輪迴與涅盤的根本5,賽斯通靈者珍‧羅伯玆 (Jane Roberts) 所經驗的事實亦是:「人的意識是可動的、聚焦在身體裡,卻不依賴它,除了在三度空間的生命之外。」6心識或意識並不存在於肉體特別是大腦中,這對出體者而言乃不證自明,澳洲原住民認為心識的來源是在「夢時」(dreamtime) 的超實相層7,是「自身最早的一段歷史時期」8。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將夢視為摘下面具的潛意識,認為夢是來自潛意識“備受壓抑”的訊息;榮格(Carl Jung)則進而推衍出每個人格都有兩個層次或面向:意識自我(Ego)與潛意識,主張夢是自然而“盡情表達”的人類活動。他在《回憶‧夢‧省思》中寫道:

佛洛伊德認為潛意識是意識的產物,潛意識只是意識拋棄推積而成的一些廢物。但我卻早就以為潛意識是個母體(matrix),是有創造力的意識的基礎,能夠自主作用於意識、自主地引導意識。9
 
珍‧羅伯玆提出的「面向心理學」(Aspect Psychology) 更廣納預知性的夢、出體經驗、意識轉換及其他超感官知覺(ESP)的存在為正常有效的經驗,且視其為發現自己真相的絕佳方法。珍‧羅伯玆毋寧以「內在聲音」來取代「神」的說法:

以某種方式,我們是在與內在秩序溝通,再由之升起事件,儘管我們常常扭曲「內在的聲音」,但是它們是有意義的。但我們是誰?我們與這些接通了物質與非物質實相的訊息,又有什麼關係? 
我們每個人到某種程度都覺知內在實相。我們每個人在某個時候都會被無時間性的一刻所震懾,在那時,我們以一種與文字無關的方式「知道我們所知道的」,在其間,焦點人格幾乎站在他自己的巔峰,觀看它靈魂的內在天空。10

 
孟羅的疑問也是我的疑惑。或者「夢」是我們與某個「母體」之間不可脫離的臍帶,可以由此展開溯源之旅。但是醒於夢境之後呢?或者帶足意識出體之後呢?——這是我另一個疑問,可不會是像孤魂野鬼般地無所是事、四處飄盪。
 
「夢境研究學會」重要成員、《夢的指南》(Control Your Dreams)作者珍‧蓋肯巴哈(Jayne Gackenbach)博士認為:「清明夢更上一層樓是屬於純意識的領域。心靈完全內斂;沒有二相,無物可看,無聲可聽,個人意識卻在大自然中擴展。」11這種純意識超越「醒、睡、夢」三種意識狀態,也就是「超覺靜坐」等本體論者所描述的內在清醒狀態——「在其中意識只知道自己,心智直接接觸本體」12。如同奧修說明的七個身體的七種夢“進階”:愈是到達內在較為高層的身體時,所作的夢與實相之間的距離會愈來愈小。最終超越到第七種夢實相——所有一切都消失了,只剩源頭。

每一種類型的夢都有著它平行對應的實相,如果你無法了解這整個幻象,你就無法了解真實。只有當你能夠清楚意識到你的夢,你才能夠了解真正的實相。夢是最偉大的奧祕之一。我在這裡告訴你的,只是夢這個奧祕中最外圍的一層,但是,你所知道的卻足以讓你開始這趟探索的旅程了。13
——奧修


2005/07/03

  
Weekly: dwell in earth

2004/09/06-09/12  

奧修說:「如果你整合得很好,你的內在和外在將不再有任何差別。 」14前年生日開始記載夢境,逐漸發現醒時與夢時已不再有太大差別,換句話說,也就是顯意識與潛意識沒什麼不同。

心理學家榮格認為須尊重意識與潛意識心靈的整體性,因為「我們所做形象清晰的夢,都是心靈的真實體驗。外在世界的關係,很大一部分是內在心靈的顯現。」15由此可觀察出,藉由週記與作夢記錄,我所自我顯現的內在與外在都是同等真實且漸趨一致的。而我目前的「關係」,必然也是彼此內在心靈的「聯合顯現」,那就已經「是」了,還能怎麼欲求。

仔細聽:當你不需要他人時,你才有能力愛,那種愛不會帶來痛苦。不斷超越需要、索求、欲望,那麼愛就變成一種非常輕柔的分享、一種絕妙的領悟。當你領悟了自己的那一天,此時已無人能使你痛苦。你曉得人是因為假我才會受苦。你的愛會使你有能力幫助你所愛的擺脫自我。16
——奧修


想起奧修的「活於塵世卻不屬於它」。他說:

活在世界中卻不要屬於世界;就好像蓮花生在水中,水卻碰觸不到它。也只有到這個片刻,你才能體悟到那最終的意識──是自由,是喜悅,也是祝福的。生命若沒有這份體悟,你就錯過了生命的重點;了解這份體悟是生命唯一的目標。記住!是「唯一」的目標。17

生活中不太關注俗世的紛擾,也不太沾染他人的情緒,漸漸瞭解所謂「反應」多半來自無意識的慣性及“被教導”的方式。萬事萬物僅是化身幻象,過於執著就顯得愚癡;周遭不過是浮光掠影,屬於本質的才是真相。奧修還說:

世界不斷進行著,而你並沒有受到影響;你的人待在世界裡,但你卻沒有在世界裡;你的人待在世界裡,但是世界卻不在你心裡。無論你做什麼,不論你發生了什麼,那都沒有差別:你依然十足純真。18

「不管透過什麼方式,靈魂都會找出路,如果眼前出現無法容忍的限制,它就會以超越感官的力量破繭而出。」19主天使漢默卡宏的訊息:「永遠尋找你熱愛的人和所做的事情,你就會找到,最後它會變成第二天性。這是你所有問題的答案。」20醒於夢境是第一步,然後是醒於塵世,就能體悟我們並非只依賴形體或這個世界而存在。遠距靈氣也好,夢境、出體也罷,「永遠尋找熱愛的人及事」,就能有一個超越時空的觀點,明白這一切發生的緣由。
 

Feedback

本想輕輕鬆鬆地寫篇「前言」,沒想到卻一發難以收筆,便另成一篇 Weekly。如同碩士班研究生寫作業,東抄西拷地只要彷彿搞出一點“共識”即可,不太需要自己的論述——噢,那是博士班幹的事。
 
目前所作的,即是找到自己所從事的「活動」(activities,套用孟羅用語)一些合理性的依據,以顯得理直氣壯。如同Jane Roberts 有個ESP班(超感訓練班),我也很想搞個清明夢 / 出體研究社,要不要報名啊?

讀者 SC:

我是很想報名,但是又想睡很飽。還是有空練練瑜伽、打打坐、順便觀想一下,一樣可以到達同樣的境界。

讀者 J:

你這個研究社,會不會讓我這個沒有啥出體經驗的人,覺得高深莫測啊!我想還是繼續當個望教友好了,讓自己功力再高一些些。

作者:

首先,本社的“工作”就是「去睡覺」,既不必練瑜珈也不用打坐,只要躺著睡就好,還有是在你家不是我家睡,只不過附帶要開始記錄夢境,如此而已,哪有什麼高深莫測。連珍‧羅伯茲也這麼說:

遵照賽斯的指導,我正在學習當我正在作夢時認知到我是在作夢,如果我想操縱夢事件便可操縱它,離開我的身體,以及分辨幻覺和實像。但,在做了所有這些之後,我往往又睡著了,正常地作夢直到天明,而失去了對我的經驗的清晰記憶。我推想,如果我只在白天小睡個一小時左右,那麼我會比較不會忘掉。這「在工作中睡覺」或去睡覺以便去工作,成了羅和我之間的一個笑話。21

藉由耳濡目染與經驗分享,讀者 S 已可以夢中看手看腳,讀者 S' 則剛開始夢中知夢。讀者 I 早不知飛到什麼星光層及巨石陣;讀者 D 幼年有預見場景的異稟,還跟女友化身去過火星;讀者 CF 看著在打坐的自己,甚至有一位僅在夢中出現的“朋友”……。這些有多特殊嗎?—— 一點也不,「本能」而已。


讀者 J:

瞭解,那我儘量睡覺時大量的作夢,不過很久沒做清明夢了,努力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Robert A. Monroe, Journeys out of the Body, pp. 78, 80, 85.
2 奧修(Osho),《喜悅:從內在深處湧現的快樂》p. 1.
3 克里希那穆提(J. Krishnamurti),《生命之書:365日的靜心冥想》p. 235.
4 麥可‧泰波(Michael Talbot),《全像宇宙投影三部曲》第三部:心志與肉體,第九章「回到夢時」p. 368.
5 達賴喇嘛,《達賴:心與夢的解析》p. 118.
6 珍‧羅伯茲(Jane Roberts),《意識的探險》p. 7.
7 麥可‧泰波(Michael Talbot),《全像宇宙投影三部曲》第三部:心志與肉體,第九章「回到夢時」p. 372.
8 Stephen Segaller & Merrill Berger,《夢的智慧:榮格的世界》p. 25.
9 Stephen Segaller & Merrill Berger,《夢的智慧:榮格的世界》p. 80.
10 珍‧羅伯茲(Jane Roberts),《意識的探險》p. 273.
11 Jayne Gackenbach & Jane Bosveld,《夢的指南》pp. 213, 217.
12 哈禮希‧瑪赫西 (Maharishi Mahesh Yogi),《超覺靜坐:本體科學與生活的藝術》p. 16.
13 奧修(Osho),《脈輪能量書I:回歸存在的意識地圖》pp. 183, 187.
14 奧修(Osho),《奧修禪卡:禪宗超凡的遊戲》p.76.
15 Stephen Segaller & Merrill Berger,《夢的智慧》譯者龔卓軍〈導讀〉,pp.19-20.
16 奧修(Osho),《喜悅:從內在深處湧現的快樂》p. 183.
17 奧修(Osho),《清醒後離開:最後的叛逆》pp. 32-33.
18 奧修(Osho),《存在之詩》pp. 145-146.
19 Patricia Joudry & Maurie D.Pressman, M.D.,《尋覓孿生的靈性伴侶》p. 125.
20 朱莉雅.布希(Julia M. Busch),《與天使對話的秘密:一個通靈者的自述》pp. 174-175.  
21 珍‧羅伯茲(Jane Roberts),《夢與意識投射》(賽斯書)p. 328.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469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上一頁

回到 夢修心得、閱讀札記及翻譯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Bing [Bot] 和 58 位訪客